◎楊玉華 吳慧珺
為完成任務指標,不考慮實際突擊花錢,不考慮長遠,一味通過“戶貸企用”發錢,實際是形式主義、懶政的表現
“花錢有任務,項目有指標,不求效果佳,但求不扣分。”這是一些基層扶貧干部打趣的說法。略顯夸張的言語背后,透露出扶貧干部對“指標扶貧”的無奈。
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反映,近年來,一些基層扶貧工作被簡單變成下任務、定指標,并按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導致扶貧工作“跑偏”。特別是在扶貧投入方面,使用產業扶貧資金、發放扶貧小額信貸都有指標,為足額定量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指標任務,一些地方只能“突擊”花錢,在缺乏科學規劃的情況下拍腦袋決策、簡單化分錢,導致扶貧資金被濫用甚至冒用,沒能真正惠及貧困戶。
“轉眼快一年了。”貧困戶胡榮華說,“還是沒有等到曾經承諾的分紅。”每天經過村頭的這片大棚地,他都會不由得生出埋怨。本來盼著產業大棚致富,現在卻落空了。
胡榮華是中部省份一個貧困村的村民,他所說的大棚曾是當地緊急上馬的一個年度扶貧項目,然而錢花了卻并沒給他們帶來實惠。
熟悉內情的當地駐村扶貧隊長說,去年年底,上級部門緊急下達產業扶貧任務,要求在30天內把打到村賬上的產業扶貧獎金花掉。為完成任務,村里只好突擊花錢,在沒有經過科學規劃和論證的情況下,花費140余萬元,蓋了140畝蔬菜大棚。
“按時”為該村建設140畝蔬菜大棚的企業,與該村簽訂扶貧(蔬菜)產業園合作協議書。根據協議,該企業負責扶貧產業園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該村將縣里2017年給予的產業扶貧資金投入產業園項目作為合作入股資金。公司自收到股金之日起,每年根據收益情況進行分紅。
然而,產業園建設運營情況讓人大跌眼鏡:140畝的大棚只種了20畝左右的雞毛菜,銷售價格與村民在自家菜地種的菜價幾乎無差。剩余120畝左右的大棚內荒草叢生,有的只有一個大棚支架,產業園區到處都是被雨水沖刷過的塌陷路段,百草枯農藥瓶三三兩兩被丟在路邊。
140畝的大棚,建成半年有余,收益甚少,且只帶動了一戶貧困戶就業,一位村里的貧困戶幫忙除除草。農民的土地流轉租金、風險保證金、村集體分紅皆未到賬,該村村民曾多次上訪,均無果。
在脫貧攻堅中,為了防止鄉村產業發展資金滯留導致種植養殖業獎補資金被退回、幫扶單位幫扶資金閑置、產業項目欠缺等問題,不少地方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制定了考核目標,必須在規定時間內花掉上級發放的扶貧項目資金。
然而,這種“限時完成”的指標考核,往往使基層干部“病急亂投醫”,不求錢用得好,只求錢能按時花出去,扶貧項目草草報,扶貧資金打水漂。
得益于小額扶貧貸款這一金融扶貧政策,去年4月,安徽省宿州市貧困戶張久持從銀行貸款4萬元,利用之前在葡萄園打零工學到的種植技術,承包3個大棚,種上了900株葡萄。
小額扶貧貸款讓張久持在臨近古稀之年過上了幸福生活,然而,并非所有貧困戶都能享受到這項資金扶持。
與張久持一鎮之隔的另一戶貧困戶王墩喜,根據政策可以享受到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然而,由于被村里認定為缺乏技術和市場,以他和其他一些貧困戶名義申請到的扶貧貸款最終以入股方式交由當地一家家具廠使用,他們這些貧困戶則定期拿些分紅。
扶貧小額貸款是近年來廣泛推行的金融扶貧政策,主要用于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發展中遇到的資金難題。這一原本精準到人的金融扶貧政策,在一些地方卻出現“跑偏”,變成一些企業低成本融資的新渠道。

全國扶貧辦的督查顯示,全國扶貧小額信貸已累計發放4700億元,其中“戶貸企用”的現象較為突出。“戶貸企用”使貸款沒有真正用在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上,違背了政策設計的初衷。
“貸款給企業省心,而且指標分發下去完成得也快。”一位基層干部表示,為了方便工作,以促進貧困戶發展生產為宗旨的扶貧小額信貸,大部分是企業在用,造血扶貧變成了“發錢”。雖然國家扶貧辦去年11月就規定禁止“戶貸企用”,但在基層,“戶貸企用”的比例依舊居高不下。
“戶貸企用”從表面上看,似乎一舉兩得,既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又讓貧困戶獲得了一定收益。然而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其實等于變相給貧困戶“發錢”,存在“泛福利化”的問題,并沒有起到“造血”作用,難以形成貧困農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多位基層干部認為,扶貧工作任務艱巨,程序復雜,為落實責任,突出考核導向,促進脫貧是必要的,也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基層工作,但過度追求“扶貧指標”甚至不切實際限時限量完成“扶貧指標”的做法不可取。
“上個月下達扶貧小額信貸的任務,要求我們村‘戶貸戶用’不得少于七個人,一個星期之內完成。”一位基層扶貧第一書記坦言,每次縣里下發這類考核指標,他就夜不能寐,連做夢都在想著完成任務指標,根本無心其他工作。“一聽到上級要來檢查,連著幾天夜以繼日地趕制文件和表格。”
部分基層扶貧辦負責人也表示,扶貧工作的考核指標有跑偏的傾向,造成任務指標化、工作運動式。“不管結果怎么樣,總之這個工作是做了,任務完成了,考核就有分數了。”該負責人說。
各地之所以出現指標扶貧的“歪風”,首先是當地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同志缺乏擔當意識。上級主管部門來督查,看指標完成得都不錯,對部分領導同志來說容易出成績。
其次,各地在沒有充分了解貧困戶需求的情況下去定獎補指標和貸款任務,“大水漫灌”助長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無法有效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些基層干部呼吁,上級主管部門要改變扶貧考核的指標導向,防范利國利民的扶貧工作演變為“指標扶貧”,不能不看“療效”只看指標。
一些基層干部表示,扶貧考核指標要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從實際出發。“基層情況千差萬別,指標不能一刀切。”要充分發展本地的特色優勢產業,了解貧困戶的生產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考核指標,讓指標真正用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上,用在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上。
他們建議,扶貧工作要有擔當意識而不是唯指標論,要摒棄運動式工作,防范官僚主義、新形式主義,多在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上下功夫,制定科學合理的扶貧規劃,防止好政策到了基層淪為一筆爛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