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杰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
藝術設計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專注于聽與講,學生獲得更多的是理論知識,在實際動手能力上,缺乏訓練和系統培養。同時,因為沒有營造設計制作的場所與環境,沒有實際的設計項目和教學任務與目的相對接,造成大多數藝術設計院校的畢業生無法掌握必要的設計技巧和工作經驗去面對實際工作的需要。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建設,能夠緩解這種矛盾,解決現實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工作室制的教學成為傳統主體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實踐教學的必要環節。
“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1]在藝術設計教育中采用工作室制(workshop)教學模式的由來可以追溯到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豪斯(Bauhaus),這是一所由德國建筑設計師、設計理論家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創辦的設計學院,其辦學思想的核心是堅持藝術與手工藝、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統一。教學結構上實行了手工藝傳授的師徒制與藝術訓練的結合,誕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作坊式教學模式。包豪斯認為藝術是教不會的,但是工藝與手工技巧是能教得會的[1]。學生在作坊中通過手工技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材料、工藝、肌理等技術和工藝的關系。
藝術設計是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社會的需求也就是教學的任務。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備綜合專業技術能力的學生,圍繞培養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展開和進行,實現所學知識及能力培養與企業和崗位要求的“零距離、零對接”。工作室教學模式是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實質性探索,對促進學科發展和改革,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及提高就業率都具有現實意義。
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的建設緊緊圍繞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工作室仿真空間環境、實驗設備的建設,還是實訓項目、學習任務,都與動手相聯系。工作臺、計算機設備等代表專業特色的工作室教學環境,突破了講臺和課桌的形式,改變了以往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以印刷設計工作室為例,印刷設計和制作過程所需的印前、印中、印后設備離不開打印機、裝訂機、切紙機、曬片機、印刷機等計算機設計所需要的軟件和硬件設備。以動畫工作室為例,離不開蘋果機房、復制臺、工作站、影棚等。以環藝工作室為例,離不開材料工具室、模型制作間等。以服裝工作室為例,離不開材料樣板間、打版間、裁剪制衣間、成衣間等。受工作室空間和經費開支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容納所有的設備,放置必要和可行的幾臺設備、設施,以保證工作室基本運轉。大型和特種設備及相關設施就依靠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合作。逼真的企業化場景讓學生提前進入實戰狀態,通過崗位和任務的實際鍛煉,既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也培養了專業精神,提高學生的設計技巧與制作方法,掌握先進工藝和新技術。
工作室的藝術設計氛圍營造首先要著眼于文化性。把藝術設計的文化特質貫穿于實訓活動的整體,包括計劃、組織、空間場所的各個方面,注重藝術設計氛圍的規劃與營造,明確設計實訓場所是教、學、做的關鍵環節和平臺。現場環境的布置、管理都根據實訓場所的特點和教育宗旨進行設計。挖掘設計文化內涵,注重多學科的交融,研究人文與藝術設計的關系,探索藝術設計的新價值,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交融塑造新概念,進一步拓展藝術設計的創新能力培養,有利于塑造特色區域文化下企業和產品的市場觀念,提升藝術設計品質。
工作室基于企業環境的真實營造,以企業所需人才的要求打造。工作室不僅要完成和達到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主要目標,同時也必須深化和挖掘自身的潛力,在承接企業項目和研發創意產品的同時,積極申報科研課題,參加比賽和競標,與企業和社會各方多方面、多渠道地橫向聯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結合。
工作室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備綜合專業技術能力的學生,圍繞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展開和進行。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也可以掌握過硬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

圖1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在明確目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中突出構建以“工作過程”為核心的教學體系,著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四年里修滿的總學分與學校規定一致。除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拓展課的學習,也將在工作室中對應具體項目進行其他專業課的學習,項目規劃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規劃
同時,將項目課細分為幾塊專業能力模塊,如基礎造型能力、設計造型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市場先創能力、理論應用能力等。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后,明確每一塊能力的具體培養目標及對應的課程,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內容,針對專業課教學提煉出每個課程的重點知識學分。為了便于組織管理,項目課程設置可根據各工作室的特點劃分出一定比例的設計模塊,然后將各具體項目課程納入相應的模塊中。不同模塊間并無固定學分和前后順序。每模塊中規定的重點知識學分必須要在項目組合課內完成。
導師負責制是導師作為工作室的核心,發揮著引領示范、凝聚與創新的作用。導師領銜擁有榮譽、號召力和影響力,對工作室的建設和發展至關重要。導師的設計素養和教育理念,設計經歷和體驗都直接關系到工作室的籌劃、設計和推動。根據項目的內容目標、成果和專業要求,在導師的引導下,構建由專業方向負責人、骨干教師、企業專家、設計師、工程師、項目經理共同組成的工作室教學團隊。學生們依專業年級的情況,分配人員,組建項目小組,搭班組合協同作業會使學生在團隊協作、開拓創新、實踐技能等方面得到鍛煉與提升,更為深入地感受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組建一個合適的優秀的團隊,能帶來更多更好的創意,切實去貫徹方案的執行,使工作室高效運轉。
導師制可以說是現代的工匠手藝師徒制,導師負責制中的指導教師可以是學校的專業教師,也可以是來自校外的專業人員。特別可以引進大師進駐工作室,為工作室增加活力特色、更好地發揮效力。依據工作室的不同定位和專業要求,引進行業領軍人物、專家,大師領銜作為工作室的設計指導和專職教師,約定明確職責和義務,保證工作室有序開展,良性循環。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云錦非遺傳人金文先生,一方面不斷探究云錦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積極與校方合作,在培養云錦傳人上下足了功夫。特別是在云錦的推陳出新和發揚光大方面,金文大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讓云錦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有了眾多接地氣,引領時尚的佳作。金文先生精心挑選項目與課題,與校內指導教師一起,共同指導學生,完成每個階段的研究設計和實踐任務。云錦服飾有方巾、披肩、手帕、挎包、手提包等,云錦裝飾有桌布、杯墊、掛毯、裝飾畫等。在開發云錦的創意品種中有計算機貼膜、手機貼膜、筆筒、文具盒等一系列創意產品、文化產品、組合禮品。駐點大師以自己的設計創作經驗、經典案例進行現場教學,直觀、有效。
高淳陶瓷是一家創建于1958年,擁有60年歷史的中國陶瓷行業杰出企業,一直是北美地區最大的陶瓷餐具供應商,是國家出口免驗企業和中國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在2014年APEC峰會的盛大國宴上,由江蘇高淳陶瓷獨家定制的國宴用瓷流光溢彩,精美絕倫,令人驚嘆。高淳陶瓷廠因此名聲大震。從知名的老牌加工企業,一躍成為以藝術設計為創新的現代企業,借助的是文化的力量、傳統工藝美術的力量。作為我院的合作實習基地,在長期的合作中,已有幾屆學生在此熏陶過、磨煉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得到經驗和技能的掌握與提升。企業陶瓷藝術家蘭亭等高級工程師定期來工作室指導。陶瓷藝術家丁南洋作為校外指導教授,親自指導具體的制作過程,學生們也帶著項目到大師的工作室,親眼目睹大師工作、創作。
工作室有了大師引領,可謂事半功倍,學生受益匪淺。將傳統文化精神、工藝技藝傳承創新,為培養特殊的設計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舉措。院校作為現代設計、工藝美術重要的新生力量,也被行業所看重。
工作室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實行項目化教學。以課題教學代替課程教學,由一個或幾個課題將設計所需的知識系統化地教授給學生,并使其在課題的推進過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以實現實踐化教學,培養專業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工作室通過實際的項目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熟悉并掌握設計和制作的流程,以及工藝技術環節,獲得直接的感受和經驗。學生在項目的實踐運作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設計與制作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工作室教學模式從根本上避免紙上談兵,解決生產實際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
教學管理上實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管理要求按照日常教學管理的規定進行,項目課的教學管理則根據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另行制訂。規定每個工作室由一名負責人及相應的教師成員和管理人員組成。負責人具體負責項目任務的落實及教學組織,如項目課程計劃的制訂、課程內容的安排落實、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檢查,以及與企業的聯系等。
項目任務從開始到結束的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項目任務流程
每個項目結束后給出相應成績,評分由任課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具體表現,并參考企業評價給出。每門項目課程的成果作品都將進行公開展示、評議和交流。每學期結束后由教務處、學院學術委員會和企業聯合進行期末評估。
以青奧會禮品(紀念品)設計項目為例,涉及禮品的產品創意、文化創意。按照組委會對禮品的特殊性要求,先期安排一部分學生調研南京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及典故、地方特色,另一部分學生收集整理市場上各種類別、形式的禮品和文化產品。兩組學生匯合形成總體調研報告,確定設計方向和思路,制定設計策略、工作框架和實施結果。禮品設計和禮品包裝設計同時進行。工業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主攻禮品造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和服裝、紡織品設計專業的學生主攻包裝。實驗室因為項目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各實驗室的用途、特色顯而易見。設計在不同的實驗室、不同的小組里有條不紊地穿插交錯進行,形成多種形式與風格的構思與創意。最后,禮品定稿成品以手繪南京地圖結合民俗風情裝飾畫,六朝古都名勝遺跡結合現代城市風貌景觀的畫面,結合鏤刻、透疊、錯位、穿插的具體設計技法處理,以冊頁手卷的形式構成。外包裝選用布袋,以云錦作為主紋樣,通過拼貼、壓線、縫制而成。禮品既彰顯南京地域性文化特點,又強調突出了青奧會的主旨意圖。完成了以項目為驅動,從概念出發,展開設計創意思路,到最終作品完稿實施的全過程,不僅獲得了組委會的好評,更是一次鍛煉和實戰的好機會。
工作室建設和運作成功與否,學生能否練就真功夫,目標導向是關鍵。設計與工作室實際工作相關聯的教學情境與學習目標,設計互動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工作室等實訓條件的優勢,滿足教學所需的實踐工作條件,指導學生學習型工作任務,以此實現企業項目任務與課程教學任務的對接。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工作室的行動導向。
其實,這個行動導向是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的。西方學者關于生涯的界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生涯就是一個人保持發展和連貫狀態的工作經歷”[2],以及“生涯就是與個人受雇職位相關的具有前后發展次序關系的角色、活動和經歷”[3]。從過程來看,職業生涯包括教育、職業進入、職業發展策略、職業流動與升遷和最終的職業位置;從結構來看,職業生涯是人們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占有的社會位置[4]。讓學生樂學、會學,在自主創新中得到發展,為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以項目為載體,一般以一個學期為時間跨度,形成一個實施周期,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周期性循環推進。項目的遴選與實施,由導師和學生雙選確定。工作室是“產、學、研”結合的最佳場所和實驗基地,注重與企業的合作、課題研究和產品研發。工作室所培訓的項目大都來源于合作企業。工作室的建設與發展需要與企業橫向聯合,為企業解決問題能夠獲得相應的報酬,通過運作企業的實際項目,既可以解決學生的實習問題,還可以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
南京歷史街區高淳老街文化創意設計項目,力主老街的風土人情、吃喝玩樂。根據項目的內容,涉及老街傳統歷史文化、景觀設計、商業設計、廣告設計、產品開發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等。項目不僅特意安排了工藝民俗方面的指導教師配合,還專門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為此舉辦講座指導。在實地考察中,尋訪古村落和古商業街,進駐高淳陶瓷廠,深入鐵畫發源地,近距離觀察土特產的作坊、前店后廠的街區。收集或影像紀錄諸如羽毛扇(鵝毛扇)、土布鞋、泥玩具、方片糕等代表性商品。該項目帶動了調研——田野考察、市場考察,學生直接面對第一設計現場,直接接觸設計對象、設計環境、設計實物,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合和調動了學院各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齊聚現場,協同作戰。工作室互通有無,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項。原始樸實的老街——一街一景、一器一具都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意激情和工作積極性。
本院系主辦的南京金箔設計大賽、承辦的云錦設計大賽更是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作為東道主,把此項目作為實驗室合作的重點項目嚴格執行和有序推進。把國內外各類大賽作為實驗室的必備候選項目,選擇最具代表性、影響力和號召力,且久負盛名的賽事,選擇行業、政府組織的反映專業新標桿、新動態、新方向的賽事。通過比賽和競技提高并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及實際動手能力。
在探索中不斷改進和提高的產學合作,共同培養模式的工作室制,真實地反映藝術設計教學的實質性和根本性。工作室建設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中心。依照不同的學科和研究方向,以及從藝術設計風格的角度設立工作室,把教室改變成設計工作與實習、實驗場所,分門別類地進行實驗式教學。
工作室制帶來的效果很明顯,隨著工作室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及作業方式的科學化,學生的才智得以發揮顯現。接近實物,逼真化的作業被企業采用和實施,增加了學生研究和創作的興趣和成就感。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聯合了校外工廠、實訓基地,以及對設計程序和流程的全面掌控,更有利于對專業化、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既可解決行業人才所需師傅帶徒弟的出路和困境、發揮院校理論研究的優勢,又可迅速引進企業、行業尖端人才,帶來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推動藝術設計的教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