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晴 空降兵訓練基地
鋼琴曲《解放區的天》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儲望華先生于1963年根據陳志昂作曲的同名歌曲以及陜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主席》改編而成的,本文從技術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該曲的曲式,挖掘樂曲的技術和情感表達。
《解放區的天》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先生于1963年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以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的曲調為基礎加工的。這首曲子以鶴崗礦區的解放歷史為背景,歌頌了中國煤礦工人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奮斗精神,描繪了解放區的美好生活。它旋律優美動人,曲調明亮寬廣,不僅唱出了人民群眾對解放軍那份真摯的情感,改編成鋼琴曲后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風格特點,更是豐滿地展示了一幅動人的陜北人民革命生活的圖畫。
《解放區的天》是儲望華在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探索實踐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時至今日仍然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和演奏中。改編后的《解放區的天》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作品比較完整地再現了原歌曲的旋律,具有濃郁的陜北民歌的風格和特點。
作品曲式圖如下:

在第一部分的旋律創作中,作品基本上引用了原歌曲的旋律和節奏,整段音樂的風格是歡快明朗的,展現了解放區歡慶的場面;第二部分引用了一段陜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主席》,并在這一部分中采用了中速,在速度、調性和感情色彩上較之第一部分更加能抒發質樸的情懷,在情緒上也對第一部分的歡慶場面進行了升華,體現出的是在解放區自由的天空下對黨的領導的由衷感謝和贊揚;第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作品先是對第一部分進行了完整再現,然后再對其進行變奏,在節奏和音型上都做了改變,情緒相對于前兩部分更加明朗。這首作品通過鋼琴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展現出了解放區人民身處在歡天喜地的熱鬧場景之中,描述了英雄兒女用血淚換來了解放區明朗的天空。
在演奏技術上,樂曲有它的特點。在開頭引子部分,作品選用了原歌曲《解放區的天》中最后的四個音作為一個素材動機,在不同音區上進行反復展衍,使之節奏歡快,而觸鍵的力度在演奏時更是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熱烈的氣氛。在演奏大跳部分時,力度上要像演唱陜北民歌甩腔一樣,注意輕重結合,并且處理好高音的音色和觸鍵力度。在5-14小節時,節奏緊湊,彈奏時注意力度的變化。樂曲進入主題時,嘹亮高亢的原曲曲調使人耳目一新,節奏保持穩定而準確,在這個充滿動力性的樂句中,彈奏不僅要使旋律明亮清新,還要具有顆粒感,每個樂句結束時要弱下來。在第一部分的改編中,作者兩次在不同的音區引用原歌曲的旋律,主和弦終止后,高八度地重復彈奏,在彈奏力度上要加強,表達出喜慶的氣氛。行至中部引用了一段陜北民歌《咱們的領袖毛主席》,在演奏速度上比第一部分稍慢,在情緒上對第一部分進行了生華,突出明朗的感覺。在演奏上,是區別于第一部分“顆粒感”的觸鍵來表達的歡快的氣氛;在這個抒情的樂段中,觸鍵要柔和些,突出主旋律,左手伴奏力度減弱,當主旋律在左手部分時,控制好左手的力度,保持旋律的線條性,右手彈奏分解和旋時力度要稍弱。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的連接部分采用了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在力度上要突出強弱的對比,左手八分音符彈得清脆而富有彈性,演奏者要積蓄力量以極大的爆發力進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再現和變奏。作品先是對第一部分進行了完整再現,然后對其進行了變奏。再現部分主旋律音域更高,提高一個八度,采用了八度的大跳,左手由宏偉、輝煌的和弦組成,右手必須在力度上下一定功夫。指尖觸鍵要迅速而有力,前臂要放松,彈奏八度時通過手腕的擺動完成,左手的分解和弦要彈得豐厚飽滿。
在樂曲的開始,音樂表現的是歡快熱烈的場面。部分模仿鼓聲,報曉革命即將勝利,表明解放區人民喜悅的心情。主題音樂明朗,表現出陜北人民粗獷爽朗的性格特點。第一部分充分展現了解放區的歡快場面;第二部分的音樂抒情親切,速度中速,自然流暢的音樂表達了淳樸的邊區人民感激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心情;第三部分則是再現了主題曲。這部作品通過各種鋼琴技法,展現出解放區人民歡天喜地的熱鬧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感慨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