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生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反映了臺灣民眾對蔡英文當局內外政策的不滿,尤其是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惡化了兩岸關系,進而直接損害了臺灣基層民眾的利益。也因此,12月25日將正式就任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在競選中公開承認“九二共識”,喊出了“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口號。
當藍營在“九合一”選舉中贏得絕大多數臺灣縣市長席位后,“九二共識”和“兩岸交流”成為島內熱詞。國民黨籍澎湖縣長當選人賴峰偉是“九合一”選舉后第一位前來大陸交流的新科縣市首長。他表示,他上任后,希望把澎湖打造成兩岸轉運中心,貨物能進能出。此外,臺灣“九合一”選舉后兩岸第一項城市交流活動——“臺北─上海雙城論壇”20日在臺北開幕。本次“雙城論壇”以“循環經濟”為
主題,上海代表團約135人赴臺,創下歷屆人數最多的紀錄。雙方簽署3項合作備忘錄,包括青少年運動員培養交流合作、臺北市大同區與上海市嘉定區交流、兩市廣播影視制作業行業協會交流。
筆者認為,我們當然歡迎包括商業往來在內的兩岸交流重新恢復起來;我們也應當肯定,韓國瑜及其他縣市長當選人敢于公開支持“九二共識”,這是兩岸關系中的進步。國臺辦發言人此前明確回應,“在對兩岸關系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我們歡迎臺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這表明,兩岸城市交流是有前提的,并非是毫無條件的。
為什么要對這個前提予以重視?
首先,民進黨直到現在仍反對兩岸交流有政治前提。例如,民進黨當局的“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就認為:“樂見各縣市拼經濟,但是拼經濟,少談一點政治。”“兩岸城市交流不要有政治前提。”選舉后儼然成為民進黨內僅剩的“政治明星”的鄭文燦也表示:“城市交流不應該有藍綠的差別,城市交流也不
應該預設政治前提。”這只能說明,民進黨仍然沒有正確把握兩岸民意的變化,所謂“不要有政治前提”的說法,目的是把“否定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系、兩岸城市交流的政治前提。這種頑固堅持“臺獨”路線的做法是無助于開啟和促進兩岸城市交流的。
其次,除了民進黨的“臺獨”障礙,另一種傾向也是必須警惕的。即只談城市交流、經貿交流,卻把“九二共識”空心化的傾向。臺灣一家報紙就曾經刊登過一篇評論,一邊呼吁“讓兩岸城市交流吧”,一邊又認為“什么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到底又是什么內涵?坦白說,不重要”。
我們不得不承認,臺灣社會確實有一些民眾,他們搞不清楚“九二共識”的內涵,心中想的是:只要有錢賺,管它“九
二共識”是什么。有的人認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有的人甚至認為“九二共識”就是“一邊一國”,真可謂是謬之千里。這也是為什么大陸必須把“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界定清楚的原因。
最后,歷史的偏差應當引以為戒。在馬英九當政時期,兩岸交流日益開放,但是臺灣民眾的認同卻日益疏離,最后走上了“反中反服貿”的極端道路。隨著“九合一”選舉體現出臺灣民意的轉向,兩岸城市交流可能成為下一階段兩岸關系的重要主題,但是別忘了,民進黨依然是臺灣的當政者,依然牢牢控制著臺灣當局的兩岸政策路線,臺灣當局依然否定“九二共識”。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并未發生大的改變。兩岸城市交流理當在拉近兩岸民眾的政治認同,共同反對“臺獨”,推進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城市交流不是為了交流而交流,也不是只拼經濟不談政治的“兩面性”交流。▲(作者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