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美國人》雜志2018年12月號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生命都好像是一片雪花,轉瞬即逝。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這是一種智慧。但是,就此而自甘消沉,顧影自憐,反而是一種缺乏勇氣和智慧的表現。《科學美國人》雜志的專欄作家Michael Shermer在這篇短文中指出,今天美國年輕人的這種心態讓整個社會暗藏危機。
本文開篇稱,今天美國的年輕人,有點不對勁。《i世代》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Jean Twenge指出,i世代即所謂的互聯網一代,大約是我們所說的95后,他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正在大幅增加,無論男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經歷過抑郁情緒。2013年,互聯網一代開始進入大學,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他們自殘和自殺的概率一直在上升。Twenge把這些問題主要歸因于社交媒體和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互聯網一代越依賴社交媒體,就會越感到孤立。
就此問題,本文接下來探討了更深層次的原因。Shermer引用了Greg Lukianoff和Jonathan Haidt的新書《被慣壞的美國人心智》,兩位作者關注過去幾年的美國大學校園,他們找出了互聯網一代認為是真理的三個“大假話”:第一,沖突會讓人變得軟弱;第二,情緒是對環境壓力作出反應的可靠指示;第三,假如事情變糟,那一定是有壞人在作祟,而我是好人。年輕的一代將這些陳腐的人生態度帶到了職場和政治情境中,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許多表現。那么,如何拆解呢?本文提到,今天的家長和教育者需要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路要讓孩子們自己去走出來,不要鋪好路讓孩子走。傷你最深的往往是你自己不設防的思想,一旦入戲太深,沒有人能幫上忙。還有就是,每個人都有善惡兩面,應與人為善。因此,這些看上去簡單的處世之道,不經過謙虛謹慎的學習和揣摩,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大西洋月刊》網站2018年12月5日
美國的年輕人,又苦,又冤。這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通過引用美聯儲經濟學家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試圖給美國的千禧一代正名。本文指出,千禧一代并沒有扼殺經濟,而是經濟害慘了千禧一代。
美國所稱的千禧一代,通常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的人,大致相當于我們所說的80后90后。在美國,千禧一代有超過8千萬人,被大眾文化指控為謀殺了現代生活的各種標志,好像這個世界,什么好東西不流行了,都可以歸罪于千禧一代,他們成為各種社會經濟變化的替罪羊。但是,根據美聯儲的報告,此類新聞的分析和指控純屬子虛烏有。研究人員比較了美國的千禧一代與前幾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千禧一代的消費偏好與前幾代相比似乎并沒有顯著的不同,千禧一代與前幾代年輕的時候相比有著更差的經濟狀況,他們收入更微薄,資產更少,財富更少。”因此,應該說,千禧一代并沒有扼殺經濟,而是經濟害慘了千禧一代。
本文指出,美國年輕人買的房子和汽車變少了,這的確是事實。但這并沒有證明,他們想要更少的房子和汽車。這可能意味著,他們只不過是買不起罷了。現在,后面的結論得到了美聯儲所做研究的支持。美聯儲的經濟學家們發現,千禧一代擁有房產的低比率完全是因為收入和房產價格。在類似的時點,千禧一代比前幾代的人掙的錢顯著的更少,而控制了收入和就業之后,所有的代際差異就消失了。同樣重要的是,美國房屋比過去更難負擔的起了。比如,文中提到,在邁阿密、丹佛和西雅圖等大都市地區,自1980年代末以來,房價收入比翻了一倍多。在舊金山,僅僅五年間,房價的中位數就翻了一倍,達到160萬美元以上。關于汽車消費,本文指出,新車購買者的平均年齡快速上升,好像是年輕人不再買車,這是有誤導性的,其實,年輕人的平均購車數量基本保持不變,是55歲以上美國人比過去購買新車的數量增加了。
美國的年輕人為了上大學,欠了一屁股債,本以為拿到學位可以找個好工作,卻遭遇了經濟危機,只是發現,美國夢依然遙不可及,沒過上好日子,還擔上了導致文化巨變和經濟蕭條的罵名。他們沒有罪,他們只是沒什么不同的年輕人而已。

《紐約客》雜志2018年12月10日號
互聯網一代之所以表現得弱不禁風,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直升機式”過于保護的教育方式,以及把情感安全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文化的影響。
看到這個標題,還請不要過度聯想。它的本意就是,依靠多睡覺,睡好覺,你就可以走向成功。睡眠是現代社會困擾人類的一個難解之謎。我們為什么要睡覺,我們為什么經常睡不著。這些問題,讓睡覺這個再不能更平常的事情,充滿著神秘的色彩。這篇《紐約客》的文章,用輕快的筆調,穿插介紹了關于睡眠新近出版圖書的內容。
假如一個人跟你說,“我最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啊!”另一個人則是說,“我最近睡得可香了!”你覺得,哪個人是在炫耀,哪個人是在抱怨呢?Arianna Huffington在她的工具指南類暢銷書《睡眠革命》中寫道,“疲勞過度是我們為了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假如我們不去逐步消除這個集體幻覺的話,我們就再也不能把睡眠恢復到恰當的水平。”她從缺乏睡眠的工作狂轉變到睡眠衛生的養生模式。她發現,睡眠不是成功和野心的敵人,它是通向至高權位的康莊大道。當然,Huffington的想法也受到了質疑:一個問題是,低收入階層要為生計奔波,如何休息好,沒那么簡單;另一個問題在于,睡不著怎么辦。
本文提到,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目前美國約有4千萬人受到慢性失眠的折磨。失眠是個充滿矛盾的現象,你越想入睡,就越睡不著,反過來,就有些治療專家推薦所謂“矛盾意圖”的技術,即通過努力保持清醒來誘導自己入睡。另外,快速眼動睡眠對我們的精神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清晰的夢境中,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夢,我們可以駕馭想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許,我們真的可以在夢中學習。如此種種,均引人入勝,十分有趣。
(本欄目撰文 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