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芳 朱光平
摘 要:大多數高校的實踐能力培養與社會需要存在較大差距,而工科學生畢業后普遍工程實踐能力低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校自動化專業以“創新梯隊”培養體系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此舉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創新活動平臺、實習實訓平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及社會實踐基地,學生的專業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極大地鍛煉提升,為學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業社會認可度逐步提高,在同類同層次高校中專業辦學特色較明顯。
關鍵詞:培養模式 創新人才 卓越工程師 電子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c)-0157-02
1 實踐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本科院校,自動化專業作為工科專業,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涉及到培養目標定位、培養計劃、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等。大部分的教學改革研究也只停留在“通識教育為主”、“通識教育與專業教并重”、“專業教育為主”的爭論之中。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的實踐教育質量與社會需要存在較大差距,一直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和不少質疑,工科學生畢業后普遍工程實踐能力低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學生畢業后需要較長的轉型期和適應期,實踐教育的有效性不高,背離了實踐教育的育人理念。如何從實踐能力上更好地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服務還有待于進一步下工夫去研究解決。
2 “創新梯隊”培養體系的基本思路
“創新梯隊”分為教師梯隊和學生梯隊兩種梯隊。教師梯隊又分為具有高級職稱或豐富工程經驗的教師組成的一梯隊,具有中級或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組成的二梯隊;學生梯隊又分為三、四年級學生或多次參加各種競賽等的學生組成的三梯隊,一、二年級學生組成的四梯隊。一梯隊教師成員主要負責指導二梯隊教師成員,二梯隊教師成員主要負責指導三梯隊學生成員。三梯隊學生成員主要指導四梯隊學生成員。四個梯隊成員是以賽課計劃作為訓練內容,以創新實驗室作為平臺,利用課外和周末的時間進行實踐訓練。四個梯隊的成員在每一年進行補充和更換,最后組織梯隊成員中的學生參加創新項目和各種學科競賽。
3 創新梯隊的具體實施方案
3.1 創新梯隊的建立
在自動化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梯隊”的建設實施中,依托學校提供的三個平臺(賽課計劃、創新項目、各類競賽)作為基礎,按照“創新梯隊”模式組建四個梯隊,四個梯隊的成員依托學校提供的三個平臺(賽課計劃、創新項目、各類競賽)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高職稱或豐富工程經驗的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根據學院安排和自愿選擇的原則,一梯隊教師成員主要負責指導二梯隊青年教師成員,青年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相對充裕,而且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可以在老教師的指導下迅速提升。二梯隊青年教師主要指導三梯隊學生,也就是三、四年級學生或多次參加各種競賽等的學生,這些學生有一定的專業和實踐創新的基礎,這樣青年教師指導起來相對輕松一些,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的獲獎比例也更高。三梯隊高年級學生主要指導四梯隊低年級學生,學生之間接觸多,交流時間長,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會得到快速提升。
3.2 構建合理的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既是實施“卓越工程師實踐培養計劃”的基礎,也是各個高校為培養高素質實踐能力人才的關鍵。我校依托現有的市級冶金檢測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流程工業在線分析與先進控制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在線分析與大數據利用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半導體智慧照明與應用重慶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平臺,鼓勵教師進企業參加工程實踐鍛煉。同時,學校大力引進具有豐富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專家開設講座,與校內教師共同參與理論課程、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此舉,可以讓青年教師切實接觸到企業實際情況,同時加強了教師與企業專家的交流,切實提高了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
3.3 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大學生卓越工程師實踐項目一般由6名以上的學生共同完成,在項目任務安排過程中,教師有意的將需要協作才能完成的部分,分別安排給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來完成。這樣,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必須協作才能高質量地完成項目研究。許多大一學生從一進校開始,就逐漸跟著大三、大四的學長進入實驗室,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學習專業知識,在實驗室不斷磨練,在相互交流中,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也不斷提高。而且,在實踐項目研究工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接觸多,交流時間長,提出的問題能夠及時討論,快速得到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不斷提高。學生成員自由組合,團隊協作,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創新活動平臺、實習實訓平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及社會實踐基地,學生的專業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極大地鍛煉提升。
3.4 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
根據學校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規定了無論是教學實驗室還是科研實驗室,都要向全校學生開放,不得封閉使用。實驗室開放的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對于實驗課程及相關實驗項目,其二是對課外研究課題的師生開放(包括參與科研、科技競賽、科技創新等開放實驗)。自動化專業根據學校及學院的相關規定,除對實驗課程及相關實驗項目實行預約開放外,自身還建有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室,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全天開放,為自動化專業學生取得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創造條件。在“創新梯隊”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在實驗室經常做各種實驗,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大部分學生從大一開始也陸續進入實驗室,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在實踐項目中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充分利用實驗設備,不斷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整個“創新梯隊”培養過程中,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實驗教學設備和條件良好,實驗開出率達100%,教師不斷及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使其符合專業需求,并逐漸增加實驗室開放性實驗項目和創新性實驗項目。
3.5 制定完善實踐管理機制
為保證“創新梯隊”培養模式長期有效地運行,必須制定并完善相關的實踐管理機制。學校制定了相關激勵政策,如鼓勵青年教師進企業參加工程實踐鍛煉,積極參與學生創新訓練的指導。學校探索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隊伍互通,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實踐能力強、教學質量好、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實驗教師隊伍,鼓勵專業教師、博士、教授進入實驗室工作。學校鼓勵學生探索興趣,參與教師科研教學改革項目,早進實驗室,早進創新團隊,多參加各科競賽。同時,學校從制度上要求學生的創新項目、各科競賽都要跨專業、跨年級的學生才能共同申報,從而擴大了創新項目和各科競賽的學生受益面,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也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組織能力,從而進一步從制度上加強“創新梯隊”的建設。
4 “創新梯隊”培養模式實施效果
通過“創新梯隊”培養模式對自動化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創新活動平臺、實習實訓平臺、校企資源共享平臺及社會實踐基地,學生的專業能力、領導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極大地鍛煉提升,為學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校自動化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突出,在歷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信息技術大賽、重慶市“盛群杯”(“合泰杯”)單片機大賽等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近三年平均就業率在96%以上,專業社會認可度逐步提高,在同類同層次高校中專業辦學特色較明顯。
參考文獻
[1] 張敏,秦霞.建立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梯隊的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0):165-168.
[2] 王中鮮,畢永利,陳紅,等.電氣類大學生創新梯隊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下),2014(3):141-142.
[3] 孔全存,陳碩,王雪瑩,等.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中人員梯隊組建模式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