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孟兵林
摘 要:觀察單純手法推拿與手法推拿結合運動療法兩種治療方式對馬拉松運動員頸椎病的康復療效。將10名患有頸椎病的馬拉松運動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采用單純手法推拿治療方式,每次手法治療50min后,進行一系列運動療法;對照組采用單純手法推拿治療,每次治療50min。4周后,進行治療效果評定。手法推拿結合運動療法對馬拉松運動員頸椎病治療效果要優于單純手法治療方式(P<0.05)。
關鍵詞:頸椎病 康復方法 馬拉松運動員
中圖分類號:G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6(c)-0240-02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主要形成因素有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等,可能導致出現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一系列功能障礙。
在我們隨隊工作中觀察到馬拉松運動員患有頸椎病的不在少數。但是查閱文獻發現:目前,對馬拉松運動員的傷病損傷治療研究多集中在膝關節、踝關節、跟腱、足等下肢部位,對頸、肩、背、腰等部位傷病治療研究關注較少。本文將通過討論單純手法推拿與手法推拿結合運動療法兩種治療方式對馬拉松運動員頸椎病的療效對比,以期為此情況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康復治療計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10名確診患頸椎病的馬拉松運動員作為試驗對象,男3人,女7人,年齡19~30歲。經診斷,10人均為頸型頸椎病患者。
1.2 研究分組
將10名試驗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人。對兩組人員的平均年齡、頸椎病類型、頸椎曲度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具備研究價值。
1.3 實驗設計
實驗觀察持續4周。治療組采用手法推拿治療方式,每次手法治療時間50min,結束后,進行一系列運動療法;對照組單純手法推拿治療,每次治療時間50min。4周后,按照《頸椎病診斷與康復指南(2010版)》,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康復效果評估,統計評估結果。
1.4 實驗方法
1.4.1 手法推拿
囑研究對象采取坐位,對其采用掌推、手拿、指揉、拳滾等手法,由風池穴至肩井穴,由風府穴至大椎穴,由岡上肌至背部豎脊肌,依次對面、頭、頸、肩、手臂進行按摩,持續30min,達到透熱程度。再次,采取拔、搖、提、扳等手法,為試驗對象進行頸部正骨放松,持續10min。然后,囑研究對象仰臥位,采用剝離手法,左手固定研究對象頭的下部,右手手指置于頸下方,拇指壓于前斜角肌上部,緊壓組織向下滑動至鎖骨后方空間;拇指壓于中斜角肌,重復上述過程;拇指壓于后斜角肌,向下滑動進入斜方肌前緣處。左右手交換,對側重復以上手法。采用深壓手法,指尖置于斜角肌上,以對角線的方向斜向患者對側胸部深層按壓組織,持續按壓直至肌肉放松。
1.4.2 運動療法
制定四項運動療法。首先,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手叉腰,頭頸放松,緩慢做環轉運動,重復10~15次。其次,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兩腿微曲,左手上舉,手掌置頭后,右手背置腰背后,上體前傾45°,身體左右旋轉,頭隨旋轉向后上方做望月狀,重復6~8次。再次,兩腿并立,兩臂自然下垂,右肘屈曲,掌心向上,伸直肘,掌向上托起;左肘微曲,左手用力下按,頭同時后仰,向上看,左右交替,重復6~8次。然后,兩腿分立,兩手叉腰,頭向上伸,持續3~5s,后還原成預備姿勢,重復15次。治療組在手法治療結束后,進行運動療法。
2 評價方法
根據《頸椎病診斷與康復指南(2010版)》中的標準,設定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檔次的評價標準。“癥狀和臨床體征消失,頸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復,頸部的活動正常”,即為痊愈;“癥狀和臨床體征基本消失,生理曲度有較大改善,偶爾因疲勞會出現頸部不適,殘留很少的先骨干癥狀,頸部的活動基本正常”,即為顯效;“癥狀和臨床體征有減輕,生理曲度有一定改善,頸部的活動輕微受限”,即為有效;“治療后臨床體征及癥狀、頸曲未見改變或加重”,視為無效。4周后,通過查體檢查身體情況、X光片檢查頸曲彎度,確定治療效果。
3 結果
(1)通過隨訪查體方式,得知試驗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結果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通過X光線檢查,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頸曲情況得到顯著改善(P<0.05,見表2)。
4 討論
頸椎病的病因病機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頸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也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最初,認為頸椎骨性退變是導致頸椎病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1],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現已從單一的認為與頸椎骨性改變逐漸向骨性改變和軟組織改變并重的轉變,一般認為頸椎病的致病因素主要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急慢性勞損有關[2]。長時間的不良工作體位在關節突關節產生剪切力,使關節囊處于緊張狀態,而超負荷的張力使得關節囊產生創傷性炎癥反應,并逐漸變厚變硬,形成關節突關節的慢性損傷,造成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間盤突出,椎體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而引起頸肩上肢疼痛、麻木、過敏和感覺障礙等一系列臨床癥狀[3]。
本研究中,通過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對比,證明頸型頸椎病患者堅持手法推拿結合運動康復療法,比僅進行手法推拿的治療效果要明顯。
5 結語
頸椎運動康復療法是一種較易堅持、容易掌握的康復訓練方法,進行有效的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改善頸肩部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頸肩關節的功能使之出現良性變化,從而獲得頸部新的力學平衡,對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具有良好療效,對緩解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防止病情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波清,徐守宇.頸椎病牽引治療關鍵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12,24(8):78-80.
[2] 柯尊華,王靜怡.頸椎病流行病學及發病機理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4,35(1):62-64.
[3] 曹潔,齊瑞,王輝昊.頸性眩暈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6,38(9):1416-1421,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