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南株洲,412012)
隨著數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三維可視化系統(tǒng)可將CT、MRI二維圖像轉化為三維可視化圖像并應用于臨床外科疾病的診治。導致傳統(tǒng)教學法凸顯其不足:教科書和圖譜是二維模式,而人體解剖需要三維空間想象力來加深對解剖概念及空間形態(tài)的記憶;其次,內容多、課時少、人體標本來源困難等問題,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質量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更多的應用了“數字化虛擬人”、PBL教學法、翻轉課堂式教學等教學方法。
人體解剖學傳統(tǒng)的授課主要是利用PPT、掛圖、模型等進行教學,由于每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通常學生在一節(jié)課里所接受的信息是某個器官或幾個器官局部的“碎片式”知識,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建立整體觀。而醫(yī)學生將來面對的是活體的人,必須能夠在整體里理解和掌握各器官的位置、毗鄰及相應的結構特點。應運而生的數字人解剖系統(tǒng)很好地解決了人體解剖標本難以獲取,觀察方式不系統(tǒng),人體解剖教學不方便等問題。還可以利用數字人系統(tǒng)開發(fā)的人體解剖學微課,主要針是對重、難點內容,時間一般都控制在5-10min,靈活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重、難點內容簡單易懂化了,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大一新生,他們對新鮮事物有較濃厚的興趣,課間有很多學生操作“數字化虛擬人”,把課堂上沒有看懂的結構再學習。目前,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智能手機已普及。因此,依賴于智能手機的一些解剖教學的APP便應運而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3D Body解剖軟件。使用者可以在模型中實時3D交互,隨時顯示、隱藏、放大、縮小、透明化處理任意結構,并可以隨時保存當前圖片。該APP大受歡迎,很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不斷地學習。
“數字化虛擬人”這一軟件雖然在標本的形態(tài)、位置和毗鄰關系逼真,但在標本的質地、顏色和學習者的主觀感覺等方面與真實人體標本有巨大的差別,因此不能完全代替人體標本。此外,醫(yī)學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一些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是在實際操作中完成的。比如,人體標本存在著多種組織變異,這在“數字化虛擬人”上是既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其次,該軟件信息量大,學生短時間難以接受。海量的信息往往使得學生抓不住重點,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會有所下降。學生學習的知識點零散、不系統(tǒng),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的使用。
人體解剖學是醫(yī)學課程中較難掌握的課程之一,也是醫(yī)學生今后走向臨床道路所必備的醫(yī)學基礎。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由于人體解剖學理論性較強,需要掌握的內容也相對較多,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重、難點內容講解不生動、不形象,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數字化虛擬人”的出現,恰好彌補了其不足,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也應該看到,軟件內的圖像畢竟是虛擬的,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醫(yī)藥人才,就要不斷探索、實踐,將“數字化虛擬人”、3D解剖學軟件與傳統(tǒng)教學、PBL、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巧妙結合,揚長避短,合理、規(guī)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