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貿易戰中,受沖擊最大的要數美國農業。《環球時報》記者來到“農業重鎮”艾奧瓦州時,眼前是與華盛頓截然不同的田園風光。艾奧瓦州位于美國中西部地區,以農業經濟為主,玉米、雞蛋和豬肉的產量全美第一,大豆產量僅次于伊利諾伊州位列第二,素有“美國糧倉”之稱。
艾奧瓦州與中國頗有淵源。現任美國駐華大使特里·布蘭斯塔德曾在該州擔任州長長達8169天,創下美國任期最長的州長紀錄。在其任內,艾奧瓦州1983年與河北省建立友好省州關系,得梅因和石家莊在1985年結為友好城市。
基于深厚的友誼基礎,艾奧瓦州和中國的貿易往來頻繁。艾奧瓦州大豆協會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總產量的約33%份額出口至中國,占中國大豆進口總量近40%。《得梅因紀事報》農業記者唐奈爾·艾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該州種植的大豆每三列就有一列銷往中國。
艾勒從小在農場長大,她的丈夫同樣是農民。“由于州里的大豆產量過剩,農民的收入在過去四五年里持續下降,”艾勒對記者說,“美中貿易戰無疑讓情況雪上加霜,當地農民都如坐針氈。”談起自家農場情況,艾勒無奈地表示,情況“不容樂觀”,“玉米和大豆價格雙雙下跌,播種時又趕上冰雹、多雨……這真是艱難的一年,農民肯定是貿易戰的輸家”。
與《得梅因紀事報》的同行交流期間,記者去了一趟開在該媒體辦公大樓里的室內農貿市場,當地農民在這里出售蔬菜、水果、蜂蜜、果醬等產品。一名賣明信片的小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將得梅因的景點、艾奧瓦州的地形制成明信片,每張賣2美元。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種的大豆要么賣不出去,囤在糧倉里讓人發愁,要么就賣不出好價錢,還不如賣明信片賺取的利潤高。記者一口氣買了6張,他一點兒優惠不肯給,因為“今年收入已經夠慘了”。
從得梅因市區出發向北行駛大約一小時,大片的農田和巨大的谷倉映入眼簾。《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布洛克·漢森的農
場。這天氣溫只有零下5攝氏度,然而記者到的時候,漢森不在家,等了20分鐘才姍姍來遲。原來,漢森前一天忙活到凌晨1時,清晨6時又帶著妻子和孩子下地干活。
38歲的漢森是德國移民后代。作為家族第五代農民,他和72歲的父親經營4000英畝(約等于16平方千米)的土地,主要種植大豆和玉米。漢森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往年這個時候,50%的大豆都賣出去了,今年只賣了30%。我們的家庭收入也因此下降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7月宣布提供120億美元農業補貼,美國農民認為這是“安撫奶嘴”,部分農民拒絕申領。漢森至今也尚未申領這筆錢。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人拒領是出于農民的尊嚴,有人是因為對這項政策不滿,而他則是因為支持特朗普政府。“農業經濟走下坡路有多個原因,不能全怪特朗普。雖然我不是百分之百認同總統的所作所為,但我相信,至少在貿易方面,他比我懂得多。”
漢森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農業機械學和科學兩個學位。除了種地,漢森夫妻名下還經營運輸公司、烘焙面包坊等生意。在記者眼中,漢森更像一名商人,但他堅持認為自己是個普通農民。
中國市場在美國農產品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于艾奧瓦州的農民來說更是如此。這不僅關乎貿易,還關乎友誼。“艾奧瓦州和中國友誼的故事廣為流傳,我們不愿看到幾十年的努力出于某些原因付諸東流,”漢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堅信,走過至暗時刻,必會迎來黎明之光。”▲
環球時報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