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學科課程標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課標修訂的一大重點。與此同時,香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也增加了古文教學內容,呼應文化的復興。在新時代里,“語文教學如何變化”成為教師關注的話題。有些教師認為:語文教育注重提升孩子們的傳統文化素養,這是促進文化復興、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隨之而來的是,教師要創新文言文的傳統教授方式,因地因時制宜,避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于是,各地語文教師紛紛使出“高招”,以便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女教師穿漢服上課
近日,一條“鄉村教師身著漢服教古文”的消息刷爆朋友圈。這位年僅22歲的鄉村女教師名叫楊景鈞,在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炮團侗族苗族鄉炮團學校課任語文。在大山里的鄉村學校,敢于挑戰新概念并不容易。楊景鈞14歲就到長沙讀書,學習美術專業。6年的大學生活里,她從插圖繪畫開始,接觸到古代元素的服飾、音樂。在中央民族大學就學的姐姐影響下,開始認識漢服、了解漢服,并深深地喜歡上了漢服。2016年畢業后,楊景鈞被分配到會同炮團學校任教。
一襲黑色曲裾,肩上粉花刺繡,下身粉色長裙。高挑的身材,行走在課堂上。48名學生沉浸在老師帶來的古韻中,豎起課本,搖頭晃腦地朗誦著古文。統一的節奏下,聲音整齊洪亮,讓聽者不知不覺也想跟著一起朗誦。學生的目光被身著漂亮漢服的老師所吸引,沒有人因古文的枯燥而打瞌睡,沒有人因語句拗口而不跟讀。
“我只是想給學生一個驚喜,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我穿上古人的服裝讓學生能更容易感受他們的學習生活內容。”與走紅網絡相比,楊景鈞更在意的是學生們能不能接受:“學生們能夠喜歡,能夠接受,這才是最重要的。好在學生的反響還挺不錯,非常歡迎,這才堅持了下來。”
對于楊景鈞的學生而言,老師身著漢服,在講臺上詮釋著古文的內涵,既是一席視覺盛宴,又是一堂生動的古文課。“前一個星期,老師就說要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想到那天老師真的就穿著漢服來上課了。”八年級學生蔣慧霖說起第一次見楊老師穿漢服來上課,非常激動:“那天老師真的特別好看,上課講的古文,我們都認真地聽,好像比以前更容易懂了。”漢服教學帶給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直觀的感受,也讓炮團學校興起了解古代服飾、了解傳統文化的漣漪。學生蔣慧霖反映,課間閑談從電視劇偶像變為哪種古代服飾更好看。還有學生回家后收集了眾多各朝代的服飾,帶來學校分享。許多學生在楊景鈞老師的影響下,開始練習書法。“我們不僅想著能夠模仿古人讀書,還想著模仿下古人寫字,更有利于我們學習古文。”蔣慧霖作為班上的語文課代表,練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獲得了學校老師們的認可。同校教師張春芳很贊賞這位年輕老師的行為:“楊景鈞的漢服教學方式比較新穎,學生們很容易被帶動到課堂氛圍里,讓難懂的古文有了生命。”
學生們的歡迎,同事們的認可,身邊朋友的支持,讓身著漢服上古文,不僅停留在課堂上,現在,炮團學校準備在大課間讓老師們身著漢服,帶著學生讀三字經。楊景鈞也準備在會同成立漢服社,渴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參與進來。
游戲教學增加趣味與挑戰
“請聽題!《水調歌頭》的體制是什么?小令、中調、長調還是對偶,請回答。”臺下的學生商量約一分鐘,決定求助,去掉了兩個錯誤答案后,學生遲疑一下,選擇了長調,“恭喜回答正確!請聽下一題……”將電視節目《百萬富翁》的游戲方式,“搬入”中文課堂,這是香港教育大學為提升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由學生與中文教師合作,設計課堂活動,選擇合適的文言篇章,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今年起,香港開考中學文憑試(DSE)中文閱讀卷。與此相應,語文教學新增12篇文言文作考試范文,范文考核占中文科閱讀卷分數的30%,占全科分數的7%。香港教育大學斥資180萬元,于2016年底開展“香港中學文言文課程的設置與教學”計劃,研究本地文言文教學課程,涉及四所試點中學,參與的本地中學、大學及教育機構近100所。
嶺南鐘榮光博士紀念中學是參與的試點學校之一。校長朱蓓蕾表示,自2007年教育改革后,香港的文言文教學存在斷層,需盡早彌補。該校中文科助理科主任凌雅麗稱:若學生只在高中階段學習12篇文章,遠遠不夠,應在初中階段打好文言基礎,進行系統訓練。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一句中,“其”“之”分別代表什么,相信未讀過《鄭人買履》的人都會不知所云。凌雅麗笑稱:“之前學習虛詞、代詞、通假字等知識點時,都是用這樣的單句練習,但是由于無頭無尾,學生很難掌握,在篇章內聯繫上下文學習,更加通俗易懂。”她又說,現時學校每個年級的文言教材,共有6個單元,每個單元教授一個文言知識點,教育大學的學生即根據現有教材,每個單元額外選擇4個至6個短篇或者文言段落,學生初中階段每年會多學習約30篇文言文。
“篇章數量增加,不代表增加學生負擔。”凌雅麗稱,從量變到質變,需要大量積累,通過大量的篇章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對于額外的文言篇章,學生只需達到特定的能力要求,比如詞類活用的例子,認識通假字等。她又說,教育大學的學生還會指導學校的校朗誦隊,或在“文言知識闖關”等活動做支援,多方面減少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
網絡技術教古文
2018年4月12日,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主辦,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養基金承辦的第三屆清華基礎教育高峰論壇暨“互聯網+教育”優質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活動,在清華附中拉開帷幕。當天下午3點,一堂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的語文公開課引人注目。這堂課,由清華附中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邱道學帶領高一年級的一個班的學生,利用“文將”語文能力訓練平臺,展示課題為“基于個性推送文言文點讀練習”的公開講課。
“文將”是由某公司研發的針對中小學教師與學生的語文個性化教學平臺。它鎖定文言文基礎練習,通過智能測評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輔助教師教學,提供學情追蹤數據,幫助老師以學定教。
課上,邱道學首先通過“文將”教師端,查看了學生課前在“文將”學生端練習文言文的成果。教師只需通過電腦查看,學生答題情況就一目了然,“文將”自動分析整理數據,邱道學便針對學生高頻出錯部分進行重點講解。對于出錯的學生,“文將”教師端也會反饋數據給老師。老師根據數據提示,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了提問,針對學生問題特點進行精細化教學。
同時,邱道學在課上又現場利用“文將”平臺與學生進行課上互動。實時推送根據學生課下練習中反饋出的掌握薄弱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練習,強化學生記憶。學生現場拿出手機答題,邱道學在教師端實時看到學生答題進度、答題正確率、每個學生答題時長等數據。當全班完成練習后,“文將”教師端即刻生成全部訓練數據統計,邱道學根據全班正確率分析學生對剛剛講解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根據系統統計出的高頻錯誤點,再做針對性講解。在課程最后,邱道學根據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根據從“文將”教師端平臺了解到的精準的學生學習情況,繼續在“文將”平臺上做自己定制的推送練習,讓學生在課下完成作業。
課堂上,學生用手機在“文將”平臺上做訓練,教師能實時看到學生答題情況。課后,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何杰,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文言文教學模式給予了肯定。
詩詞大會展現教學成果
不久前,廣州市海珠區小學生舉行了一場詩詞大會。經過“移花接木”“月渡迷津”“沙場點兵”幾輪酣戰后,50名小學生在“飛花令”上大展伸手,一個字可以“飛”出20余首詩詞,學生們或對答如流或急中生智,讓現場不少家長自愧不如。
孩子們的古詩詞基礎,來自課堂上的培養。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6課《月光曲》,主要講述了貝多芬在月光下為一對家境貧寒的皮鞋匠兄妹演奏鋼琴的故事。廣州語文教師程曉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題中之義,便在課上播放了這首《月光曲》。
樂曲悠然奏響,程曉雯請學生談談感受。學生王然脫口而出:“善哉,瀚瀚兮若星空,不亦樂乎;善哉,皎皎兮若玉盤,不亦美乎。”這個答案讓程曉雯感動不已:“簡單的言語,體現出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綜合能力已經得到了結合,他能夠感受美、表達美,這是語文的魅力,更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學生王然使用的文言句式,出自古文《伯牙絕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琴瑟裊裊,子期意猶未盡。學生沒聽過古琴,不懂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情結,如何再現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境?程曉雯利用創設情境法,根據文本設計“迷你”劇本,用古箏代替古琴,由兩位學生演繹文中情景,學生很快便理解接受了,還腦洞大開,根據“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來仿寫詩句。學生的心中,也由此再埋下了一顆“美”的種子。
“五光十色的生活,分分必爭的壓力,讓孩子們無暇捧起書本,細細吟誦。”程曉雯表示:在2015年全面取消小升初招生考試之前,很多小學生對語文科目的重視程度僅限于書本,并沒有過多的拓展和涉獵。有補習機構數據分析,60%至70%的小學生自主選擇補習數學和英語,僅有兩成左右的學生自主選擇補習語文。
為呼應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自2016年起,廣東部分地市率先啟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其中傳統篇目大大增加,小學6個年級12冊共124篇入選,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教材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教材于2017年9月起在全國起始年級使用。此外,廣州部分民辦初中的招生面試中,詩詞類題型也成為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