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
【摘 要】目的 觀察耳穴貼壓輔助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科2017年6月~12月收治的面神經麻痹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實施西醫常規治療加面部穴位針灸,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耳穴貼壓輔助治療,對比治療有效率和面神經麻痹癥狀的改善情況。結果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72.5%,優于對照組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改善效果較好。結論 耳穴貼壓輔助治療面神經麻痹,療效較強,安全可靠,適宜大力推廣。
【關鍵詞】耳穴貼壓;面神經麻痹;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面神經麻痹俗稱“面癱”、“歪嘴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1]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面神經麻痹在我國發病率高,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愈加年輕化。壓力大是面癱的一種常見病因,現如今社會,人們承擔著來自工作、家庭、自身等各方面的壓力,尤其那些高職位、高應酬的年輕人,壓力大就會造成長時間的疲勞,慢慢的就會造成面部組織的缺血和缺氧,從而引起面癱。加強臨床診療研究對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意義。為觀察耳穴貼壓輔助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臨床效果,選取2017年6月~12月間在我科進行治療的面神經麻痹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臨床報告總結如下。
一 材料與方法
1 一般材料 選取2017年6月-12月間在我科進行治療的面神經麻痹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入院時間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西醫常規治療:予以血塞通、長春西汀靜脈滴注對癥治療加以針灸治療,取穴:百會、風府、太沖、合谷等穴位;研究組實施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壓,取穴:神門、降壓溝、腦、口、眼、皮質下,治則熄風化痰、疏經通絡,以改善患者口眼歪斜癥狀。評估患者取穴部位皮膚完好無破損、無疤痕、無硬結,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準確定位取穴貼壓,指導患者每日正確按壓3-5次,每次1-2分鐘,以該穴產生酸脹麻得氣感為宜,雙耳交替,10~15天為一個療程,以充分地發揮療效。
3 療效評價 參照衛生部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療效標準制定[2]:治愈:口眼歪斜癥狀消失。顯效:口眼歪斜癥狀改善。有效:口眼歪斜癥狀稍有改善。無效:癥狀未改善,或出現加重傾向。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并對其前后口眼歪斜癥狀進行對比評分。
4 統計分析 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72.5%優于對照組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三 討論
面神經麻痹因先天不足,素體虧虛,加之勞累過度,飲食不調,痰濁內生壅組脈絡,外感風寒之邪所致。口眼歪斜不僅影響美觀,還給病人帶來痛苦,西醫治療采取藥物療法,療效不確切,藥物副作用明顯;中醫耳穴貼壓輔助治療本病,治則熄風化痰、疏經通絡,對其口眼歪斜的改善有著積極效果,且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是臨床治療的優秀手段。
耳穴貼壓的機理我國醫學認為,耳與經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載了“耳脈”,據《靈樞·口問》上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可見耳與臟腑的關系密切。耳與臟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關的。耳廓的每個耳穴都與其對應的整體部位在中樞內的投射存在著雙向特異性突觸聯系[3]。耳穴貼壓用的是光滑而又質硬的王不留行籽,通過按壓刺激耳穴,有效的調節迷走神經,抑制大腦皮層形成的病理性興奮灶,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療效較強,安全可靠,適宜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李小佳 .中醫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特別健康,2016(10):83-84
胡建偉.針灸推拿治療頸椎病臨床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5(6):108-109
鄒耀武,李燕.耳穴貼壓辯證綜合治療疾病的方法.健康必讀雜志,2012(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