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艷紅
【摘 要】目的 探討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60例臨床療效。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2012/5-2018/5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將治療方法作為分組依據,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利多卡因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的差異。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療中有著確切療效,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當中比較常見,同時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該病癥的病情進展速度快,假如沒有及時抓住治療時機,很可能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臟衰竭等嚴重后果,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一種并發癥,會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猝死[1]。在治療過程當中,胺碘酮、利多卡因等都是常用的治療藥物,但二者在臨床療效和用藥安全性方面有所差異。本次研究將對兩種藥物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是2012/5-2018/5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該病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不存在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同時對研究中所用藥物沒有禁忌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將治療方法作為分組依據,把所有患者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52-72歲,平均年齡(63.7±3.8)歲,病程0.5-5小時,平均病程(3.6±0.6)小時;實驗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為51-73歲,平均年齡(63.9±4.1)歲,病程0.5-6小時,平均病程(3.7±0.5)小時。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實施持續動態心電監護,并給予鎮痛、吸氧、抗血小板、穩定斑塊、抗凝、溶栓、擴冠狀動脈血管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利多卡因治療。運用靜脈滴注或者靜脈推注,靜脈滴注速度為每分鐘1-4mg。如果持續靜脈滴注半小時后沒有效果,則予以靜脈推注利多卡因50mg-100mg;如果靜脈滴注半小時后有效,則改為每分鐘1-2mg的速度靜滴。治療中需注意一小時內最大用量不超過200-300mg(4.5mg/kg);實驗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胺碘酮治療。將150-300mg的胺碘酮加入到20ml生理鹽水中稀釋后靜脈注射,十分鐘注入。10-15分鐘后可重復,隨后每分鐘1-1.5mg持續靜滴不超過6小時,持續心電監護,以后根據病情逐漸減量至每分鐘0.5mg。24小時總量一般不超過1200mg,最大可達2200mg。如果患者只是偶爾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則將靜脈滴注改為口服用藥。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日,觀察治療效果,并記錄不良反應。
觀察指標和效果評定方法: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這兩個指標,并做好指標記錄。臨床療效評定方法總共劃分成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室性早搏減少比例大于90%,室性心動過速消失。(2)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室性早搏減少比例在50%-90%之間,室性心動過速發作次數減少,發作程度減輕。(3)無效:沒有達到以上標準視為無效。以顯效率和有效率的總和計算治療總有效率[2]。
1.3 統計學方法
選用統計學軟件處理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研究當中獲取的信息,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的對比分別進行卡方檢驗與t檢驗。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療效以及不良反應差異見下表1和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常發生在起病1-2周內,而以24小時內最多見。屬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甚至出現心源性猝死[3]。
利多卡因系Ⅰ類抗心律失常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臨床上將利多卡因作為主要治療藥物。但通過長時間許多大型臨床試驗證明I類抗心律失常藥,具有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最終死亡率去較安慰劑組明顯增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這些藥物的負性肌力及促心律失常等不利作用抵消。胺碘酮系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促心律失常及負性肌力作用低,作用持續時間長,目前廣泛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為探究兩種藥物在臨床應用當中的效果,本次研究把60例患者進行分組,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給予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治療,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0%;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該治療結果表明,胺碘酮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安全性好和效果突出,優于利多卡因的治療[4-5]。
綜上所述,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療當中有著確切療效,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作用持續時間長,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減少不良反應,可在臨床實踐當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畢立雄.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臨床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12):1706-1707.
黃敬云,戴小燕,曾曉波.胺碘酮與利多卡因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22):98-100,101.
余祖善,繆榮華.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4,23(4):4-6.
胡志鵬.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 , 2016 , 14 (32) :194-195
趙樹仁.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 2015 , 10 (16) :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