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蓉 韋麗 張麗娜
摘 要:80后企業員工構成了多數企業的主要骨干,同時也是員工流動性較大的一個群體。本文對于80后員工個性特征及成長背景進行了分析,從這些特性出發概括出了80后不同于前輩的工作特點,最后對于80后員工的職業成長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80后;現狀;特征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80后員工現已逐漸在各自的崗位上成長為骨干,在生活上,這個年齡段的員工處于或剛剛完成選擇定居城市、組建家庭(買房、結婚)和生育下一代這些波動期,因此這個群體正好是流動性較大的群體,也構成了公司員工流失率的主要部分。以筆者公司為例,截至2018年8月底,公司共有各類員工687人,其中80后員工人數380人,占比55%。近五年公司離職人數中80后占了大多數(詳見下表)。
每一代人成長的時代背景,都會在這一代人身上留下或多或少相同的痕跡。80后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在社會主義經濟的轉型期,他們是計劃生育的產物,同時包含著國家高校擴招后的第一批大學生,這一系列的社會歷史背景及成長環境造就了80后群體獨特的個性。他們沒有經歷過計劃經濟、物質匱乏等特殊時代,他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與50年代、60年代或者7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較大的不同,因此,針對這一獨特群體個性及工作現狀的分析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80后企業員工個性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1.個性特征
(1)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
由于家庭、社會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80后比較注重自我,較少關注他人感受,普遍自尊心較強,希望得到他人認可。他們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剛進入職場的時候卻處于管理的底層,這種落差需要盡快適應。同時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不利于團隊的合作與分享。
(2)易于接受新事物
80后是互聯網的一代,他們的從網絡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信息擁有量及更新速度是前幾輩人難以比擬的。因此對新事物更容易接受。同時也由于80后接受的多為網上碎片式的信息,信息的真實性有待甄別,80后們對待信息多了些接納,比前輩們少了些嚴謹和認真。
(3)經濟型價值觀
60年代、70年代的人的價值觀更多地講究奉獻精神,多干活,不計或少計回報,80后干活前要把條件、回報等等都講明白,屬于自己的正當利益,絕不委曲求全,同時也缺乏對于組織的忠誠度。這種價值體系符合市場經濟的精神,善加利用,可以為企業的管理帶來便利。
(4)關注自我心理感受,情感表達更直接
80后受中西文化的雙重影響,情感表達更直接。同時80后也期待直接的表達方式,贊美也好、批評也罷,他們更傾向于及時說出,對于別人給予的含蓄暗示,他們很少花心思品味,而是選擇忽視,這樣往往給前輩們留下“不關心其他人”的印象。
2.成長背景
(1)改革開放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外的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等紛紛流入,80后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成長,他們既接受著傳統思想文化教育,又受到外來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價值體系由單一變為多元。
(2)經濟轉型
80后成長的年代,正是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新的經濟模式建立的過程,社會的多元發展使得80后比前輩們更見多識廣,對于社會上紛繁復雜的各種事件,他們不再用傳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是非,而是具備了更強的理解和判斷能力。
(3)獨生子女政策
講究“多子多福”傳統的中國家庭開始轉變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使得家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家里少有兄弟姐妹,80后成了家里唯一的寶貝,成長過程中得到了長輩更多的關注。
(4)高校擴招
大學的擴招使得80后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普遍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然而,之前的大學生享受國家津貼,這會讓他們對社會和國家懷著感恩圖報的心理;然而80后考上大學首先是對學費和就業的擔憂,上大學不再是國家培養,不再是鐵飯碗,而是一種個人對自身的投資行為,是一種經濟行為,因此,80后對市場競爭制就業有了更切身的體會,經濟型價值觀更加根深蒂固。
三、80后企業員工工作現狀分析
隨著生活本位思潮的回歸,工作是一種是生活方式,成了年輕一代的普遍共識。80后的工作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化取代企業化
80后員工講求對自身職業的忠誠度,而非對企業的忠誠度。80后對企業傳統管理的認可和責任感正逐漸淡化,他們更側重于從自身特長喜好出發,從職業規劃的角度,規劃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走向。相對于企業發展,他們更注重自身發展,“80后”忠誠度降低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流動性更強,他們很少像前輩一樣,本著奉獻精神在某一個企業干一輩子。盡管這種現象摻雜了一些與傳統職業道德相違背的地方,然而從人力資源匹配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進步。
2.知識型員工
80后員工成長在教育普及的時代,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素質教育開始試點。互聯網的普及也使得80后員工更自由、便捷地獲取知識和訊息,自學能力也較強。然而由于訊息普遍來源于網絡,這些訊息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同時大眾化的大學教育質量也難以與前輩們的精英教育相提并論,80后的知識型員工主要體現在綜合素質較高。
3.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80后員工業余時間很少用來工作,他們關注更多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而他們追求快樂與努力工作并非矛盾,他們并不介意加班加點努力工作,前提是他們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要有相對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通過這些給予他們工作中的幸福感。同時,工作結束后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間。
4.缺乏實干精神
自我意識較強的80后在進入企業之后,普遍團隊意識較差,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腳踏實地、從頭做起的精神。同時由于獨生子女的身份,很多80后嬌生慣養,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精神。抗挫折能力較弱,多數離職80后員工,在出現不滿意時沒有積極地與企業溝通,嘗試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離職。
四、80后員工的職業成長建議
1.重視長遠規劃
對于80后來說,盡快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積極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與文化,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起良好的溝通技巧、成熟的工作方法,進取的工作態度,結合自己的知識大膽地開展工作和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獨立觀點和見解,將有助于自身的成長和企業的發展。避免因為心浮氣躁、自我認知不清,頻繁換工作。職業的穩定性是良好的職業生涯發展的保障。
2.強化責任意識
責任感在每一代人的成長中都不曾缺位,只是每一代人的經歷不同,責任感的表現形式不同。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經歷過動蕩的歲月,所以對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感受更為深刻與直觀,因此對于國家的責任感更為強烈。80后成長在和平年代,安定的生活讓他們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自己的生活、事業、家庭上,他們的責任感則表現為為自己的生活而奮斗,對國家不太關心。這種看法顯得狹隘,即使不考慮政治、戰爭等因素,單就經濟因素來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個人的就業環境就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單位的經濟效益更是與個人的收入緊密相關。對于尚處于頻繁流動階段的80后需要盡快成熟起來,從更為長遠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
3.拓展生活體驗
互聯網給了80后巨大的便利,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定程度上與現實社會的脫離。很多80后很“宅”,坐在電腦面前完成日常生活的所有,然而他們不知道現實社會并非網絡上呈現的樣子。他們為了高薪而不斷跳槽,卻看不到高薪背后的高投入;他們為了仕途而攀爬,卻看不到入仕之人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是自己世界里的王,卻不知道如何與其他的人交流與合作。80后應該正視這一點,多從電腦前走出來體驗現實社會,體驗不同人的生活,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形成自己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小雪.關于“80”后新型員工的非物質激勵研究.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何聚坤.試論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質.開封: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
[3]加里·德斯勒.人力資源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李江華.世界500強人力資源總監是如何煉成的:從實習生到CHO的故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