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農
摘要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快速發展,特別是民營建筑企業蓬勃發展。浙江作為建筑業大省,以民營為主的建筑企業無論是企業總數還是施工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近年來,作為全國建筑優勢區域的紹興市在建筑業總量保持增長的情況下也暴露出多個潛藏的行業發展難題,持續轉型升級發展勢在必行。本文試以分析紹興地區建筑行業發展現狀,剖析行業困境成因,摸索前進道路方向。為傳統產業持續轉型發展、健康深耕建筑業市場提供助力。
關鍵詞建筑業 持續轉型 經濟發展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地方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在帶動經濟發展、解決勞動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浙江省是全國建筑業強省,2017年總產值達到27235.82億元,占到全國12.7%,增速達到9%。而紹興作為省內建筑強市,建筑業總產值也達到了7448億元,占到全省27.35%,增速也達到了74%。以下展開具體分析。
一、紹興建筑行業概況
2017年,紹興市建筑業總產值7448億元,持續保持全省第一的領先優勢,2017年產值同比增長7.4%;建筑業實繳稅金230億元。紹興全市在冊建筑企業1541家,其中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19家,占全省30%,建筑業產值超1130億元的企業20家。
近五年,全市建筑企業承建工程獲魯班獎17項;國家優質工程12項;錢江杯、白玉蘭杯等省級優質工程獎350余項,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2017年紹興市建筑產業轉型進一步加快,成功創建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實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591.51萬平方米、完成192.65萬平方米。全市新增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2家;魯班獎1項,國優工程2項。
二、紹興建筑行業面臨的難題和原因
但是,紹興是建筑業在總體形式較好的情況下,也存在不少投資擴張過度、現金流緊縮(墊資工程款、三角債難以回籠)、建筑業擔保圈風險蔓延和涉及民間借貸風險等發展的難題。表面的難題是由其經營思維和經營模式所造成的。
(一)跨業經營和過度投資,特別是大量經營資金挪用于房地產是建筑業企業出現風險的重要原因
過去十幾年房地產市場的整體火爆,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進入房地產。由于建筑業與房地產有天然的上下游關系,大量建筑業企業涉足房地產項目開發。分析紹興地區建筑業企業可以發現大部分企業涉足房地產投資,往往有幾個共性表現:進入房產市場比較遲,遇到房地產市場陸續回歸,資金回籠時間拖長;財務杠桿高,大大超過企業資金實力投資;企業和股東通過民間借貸支付土地款,財務成本高;房產項目貸款少或者沒有貸款,同時資金沒有實施隔離,大量挪用企業經營資金等。
(二)建筑業“圈子化”,是擔保圈風險蔓延的原因
建筑業企業圈子相對較小,紹興的大部分企業脫胎于集體所有制改制,相互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上建筑業利潤低、積累少、固定資產少;經營資金主要靠業主資金和欠下游客戶、延期支付工^、工資;所以擔保措施主要依靠相互擔保,擔保圈十分復雜。
浙江幾個建筑之鄉如浙江東陽、柯橋、上虞,均嚴重受到擔保圈風險蔓延的影響,梳理三層擔保圈后,往往當地絕大多數的建筑業企業會牽涉在內,只要一家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三)項目管理不善也是建筑業重大風險之一
紹興建筑業承接工程有一半以上在省外,以2017年為例,省外建筑業產值占總產值73.8%。加上建筑業平均利潤率低,業主要求和項目建設標準千差萬別,施工人員來源復雜。因此,建筑企業往往選擇不由公司直接經營項目,而采用項目經理“掛靠”的方式,即由建筑企業出面承接工程,簽訂合同,然后由項目經理全面負責項目資金、項目材料、建設進度和建筑質量等的管理,建筑企業只收取工程總額2-5%的管理費用。
“掛靠”項目在管理很難像自營項目一樣管理到位,往往容易出現因施工質量、工期、工人工資和材料款等導致的法律訴訟情況,嚴重影響企業經營。而紹興建筑企業大量采用掛靠管理項目的模式,因此問題隱患十分突出。
(四)項目墊資與回款困難是最大的經營風險
由于建筑業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大,土地出讓進度也直接影響政府項目的資金支付,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承接房產項目較多、在相對落后地區承接(BT)代建項目較多的建筑企業影響極大。同時在項目回款中還經常出現三角債拖欠,造成建筑企業經營資金十分緊張。
(五)主營業務科技含量低。轉型升級慢,后續發展動力不足
紹興建筑企業仍是以傳統業務為主,其中房建工程占建筑業總產值的90.3%,而在高等級公路、橋梁、水利、地下管網等新興建筑類型方面,紹興建筑企業占比較低,建筑企業在采用和研發高新技術方面沒有形成規模,高新技術型建筑企業、能夠承建高技術含量、高難度建筑的企業鳳毛麟角。整體還仍然處于建筑業的低端市場。
(六)建筑業結構不合理,也是發展中的重要隱患
紹興建筑企業總量雖大,除了少量特級、一級企業外,80-90%的建筑企業屬于“低、小、散”類型的建筑企業,存在管理粗放、經營效率低下等問題,抗風險能力弱,在目前的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力提升情況下生存現狀堪憂。
三、建筑行業周期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
建筑業與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緊密相連,行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及國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城市化進程及房地產發展等因素。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建筑業發展仍處于上升周期。
(一)城鎮化為建筑業發展創造出持續的市場需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根據中央的工作部署,未來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將為建筑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作為其他各行業賴以發展的基礎性先導產業,未來我國較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可保障建筑業的總需求。
(二)建筑業受宏觀經濟周期的影響在減弱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GDP增速隨宏觀經濟實際運行狀況會有波動,但建筑行業的“弱周期性”趨勢越來越明顯,建筑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卻很穩定,對經濟形成持續拉動,而以收縮流動勝為目的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不影響建筑市場的總需求。
(三)我國建筑業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盡管近年來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但是與世界發達水平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要求相比,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不完善,基于經濟建設對于鐵路、公路的運輸需要以及對于房屋建筑的大量需求,我國的建筑業在目前的市場狀態下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建筑業在我國的發展仍處于快速增長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城鎮化水平的不斷加快,建筑行業市場總的趨勢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雖然我國經濟已步入“中速”增長階段,國家將轉變依賴大規模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但是由于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位仍將長期存在。綜合判斷,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建筑行業需求總量大、增長持續、前景明朗。
結合上述分析,從發展趨勢來思考,建筑業在將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走出去、工業化、新科技、多形態、可再生”這五個形態。一是能夠在“一帶一路”走出去;二是在公建項目和公租房、保障房項目中采用新型建筑工業化;三是積極展開“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使用;四是拓展園林綠化、道路橋梁、通信電力、水利水電、港口與碼頭、軌道交通等大土木工程能力;五是推進節能減排的低碳、可再生建筑產業。
四、對區域內建筑持續轉型升級發展的幾個思考
(一)立足自身,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科技含量
群策群力,幫助企業步提高項目管理和財務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營改增”政策的契機,將業務依賴外包、掛靠的建筑企業轉變為自營業務為主,管理能力出色的施工項目運行管理者。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力度,提升建筑施工能力的科技含量。
(二)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和方向
一是強化節能減排建筑業能力。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筑業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節能減排,強化低碳、可再生建筑的設計和施工能力十分緊迫。
二是強化市政、園林綠化、道路橋梁、通信電力、水利水電、化工石油、港口與碼頭、軌道交通、港口與碼頭、軌道交通等大土木工程領域施工能力,是適應建筑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是強化工程總承包模式。未來工程管理要進行全生命周期理念,能夠縱向整合價值鏈資源,前端介入項目投融資,后端介入施工后的項目運營,貫穿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三)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
建筑業作為傳統產業,改造與提升的任務十分艱巨。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是推動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基礎,也是施工企業提高競爭力、整合現有信息資源的有效手段。加強建筑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促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更好地發揮信息化對建筑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政府引領,組團走出國門
目前要參與“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參與大型項目,單靠區域內的建筑企業單打獨斗,難度很大。需要借助政府力量,能夠區域內建筑企業組團進軍這些大工程大項目,只有形成合力,這樣才能為區域建筑企業再打造一個全新業務平臺,打響區域建筑企業品牌,創造更多的盈利機會。
(五)加快項目審計和資金回籠,解決資金風險
要解決建筑企業的現金流問題(墊資難以清收,三角債),需要組織建管、質檢、審計等部門,以“最多跑一次”的精神,共同提高建筑企業承接項目的工程款回籠效率。同時幫扶重點建筑企業清理三角債,回收積欠工程資金,使企業的現金流得以釋放,有更好的流動性來應對其他—些潛在風險。
(六)聯手狙擊建筑企業擔保風險
對于建筑企業的擔保圈風險,應該及時狙擊風險。目前通過人行、銀保監會牽頭,組建債權人委員會一起建立風險防范的機制,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