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要挖掘縣域文化館在地區文化傳播上的潛力,通過搭建知識共享平臺來幫扶該地區貧困人口,則成為了值得嘗試的選項。實施途徑為:夯實前期調研工作、優化館內服務內容、開展定點文化下鄉、開辦涉農崗位培訓。
關鍵詞精準扶貧戰略 縣域文化館 知識共享平臺
挖掘縣域文化館在地區文化傳播上的潛力,通過搭建知識共享平臺來幫扶該地區貧困人口,則成為了值得嘗試的選項。從現階段所出現的相關文獻中可知,針對知識共享平臺搭建問題的討論已經展開。
一、精準扶貧戰略下縣域文化館的職能定位
(一)定位于承擔通識性服務職能
所謂“通識性”服務職能是指,由縣域文化館所通常開展的文化服務內容決定,其所釋放出的文化服務職能。一般而言,“文化三下鄉”活動就體現了縣域文化館的通識性服務職能。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貧困地區農民的精神生活,也在肅清農村中的不良精神風氣起到了職能作用。但這種通識性服務職能并無法滿足精準扶貧的全部需要,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教育扶貧任務那樣,還需要對通識性服務內容進行提煉和優化,來進一步開展指向性服務。
(二)定位于承擔指向性服務職能
作為“指向性”服務職能是指,縣域文化館根據域內精準扶貧的需要,整合自身組織資源來定向為貧困地區民眾輸送文化資源,并與其它扶貧工作形成戰略互動。在文化需求導向下,縣域文化館的指向性服務職能應從哪里得到體現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來探尋域內民眾的文化需要,并努力使文化資源輸出與他們的經濟福祉提升相聯系,進而實現“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融合。
二、定位驅動下知識共享平臺的內涵解構
(一)知識共享平臺搭建的目的
知識共享平臺的核心詞匯為“共享”,通過引入共享機制來降低域內貧困人口獲得文化資源的成本,并能在文化知識的擴散上形成知識外溢效應。上文已經指出,需要與域內貧困人口的經濟福祉提升相聯系,那么作為共享機制的建立則可以在互動與自主查閱的基礎上,滿足他們提升家庭經濟福祉的需要。
(二)知識共享平臺搭建的手段
討論知識共享平臺的搭建手段,則需要突出對“平臺”二字的內涵解構。筆者認為,這里的平臺可以被理解為一類物理平臺,還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渠道。當然,依托縣域文化館的場地資源,也可以起到平臺的作用。針對貧困地區民眾的行為偏好特點,以及他們所能擁有的學習能力,在手段實施上應重點考慮“渠道”和“場地資源”這兩類要素。
(三)知識共享平臺搭建的結果
由于文化知識傳遞需要植根于他們的主觀意識之中,再由他們的主觀意識做推動來踐行相關的社會實踐任務。因此,知識共享平臺搭建的效果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充分體現。這就要求,需要將評價對象轉換為貧困人口的參與度上來。
三、知識共享平臺的搭建
(一)夯實前期調研工作
隨著2020年的日益臨近,目前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需要做到精準發力,這就需要細化域內文化扶貧的“一般”與“具體”的關系。當前,需要夯實前期調研工作來強化對“具體”的認知。為此,縣域文化館應積極與各村委會進行人員互動,在訪談中來獲知當前村民對文化資源的訴求信息,以及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負面精神文化產物。
(二)優化館內服務內容
通過對前期調研工作所獲得數據的整理與分析,此時縣域文化館在文化資源整合和優化中,就需要強調建立指向性服務職能。由于本文突出知識共享,所以這里就主要指向了對專業文本資料的整合與優化,并與中心校進行合作為當地村民提供在線查閱服務。為了優化館內服務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則需要再造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
(三)開展定點文化下鄉
遵循“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針對不同鄉鎮的文化資源輸出工作應采取差異化策略。因此,這里就提出了需要開展定點文化下鄉活動。如,發現A村村民受制于小農思想的影響,而對新型農業合作模式存在顧慮。那么,針對A村則可以為村民著力宣傳股份合作制的相關知識。
(四)開辦涉農崗位培訓
這里便體現為挖掘縣域文化館的場地資源,即在館內定期開辦涉農崗位培訓。由于縣域文化館著落于縣城地帶,所以該涉農崗位培訓可作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之用。在國家財政補貼下,可以在專門培訓和電教化開放式培訓下來展開工作。
四、結語
本文認為,知識共享平臺搭建的實施途徑為:夯實前期調研工作、優化館內服務內容、開展點文化下鄉、開辦涉農崗位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