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妹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2017年,共享單車的火爆,帶動了共享經濟的風潮。其中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獲得了較大的融資。一時之間,其他共享方式也紛紛涌現,但僅有部分獲得了融資,且隨著2017年下半年大量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的倒閉風潮,給這一新生經濟形態的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共享經濟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提出。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中國,按照《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中的定義,共享經濟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分享經濟是信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是連接供需的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新理念。共享經濟之所以被稱為共享經濟,是因為在共享經濟中利用的是閑置資源,如果不利用就是資源浪費。共享經濟利用成千上萬的個體資源,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兩個有供需關系的陌生人聯系在一起,增加平臺用戶、擴大平臺覆蓋面積就能實現市場拓展,成本低。
共享經濟包括對物品或服務的共享,可以細分為四大類:
第一,生活服務,包括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衣櫥、共享圖書、共享家具、共享紙巾、共享雨傘、共享玩具、共享房屋、共享3C產品等。
第二,文化娛樂,包括技能共享、知識付費、共享健身倉等。
第三,交通出行,包括共享單車、共享出租車、分時租車等。
第四,企業辦公,典型如聯合辦公。
共享經濟起源于美國,中國的共享經濟起步比國外晚但發展很快。
在2006年以前,在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共享經濟形式,包括在線二手交易Ebay、在線影片租賃Netflix、汽車租賃Zipcar等。從2007年開始,Uber、Airbnb等大型共享企業開始出現,并以超過50%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發展。Airbnb重塑了酒店行業,人們可以從個人的手中租住房屋,而不是從酒店租住。截至2017年3月,Airbnb在美國酒店業的客房供應占比6%,客戶需求占比4%,收入占比7%,對傳統酒店業形成很大的沖擊。
中國的共享經濟發展較晚,但發展迅速。典型如滴滴、快的專車通過補貼等方式在中國城市迅速擴張,并于2015年合并和收購uber中國,使得網約車在中國深入人心。之后2016年起,共享單車也迅速占領市場。典型如0FO小黃車,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與四名合伙人創立OFO,用于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在完成多輪融資后,小黃車發展迅速。2017年10月20日,ofo小黃車宣布日訂單突破3200萬。2018年3月4日,ofo系企業將旗下共享單車抵押給阿里系企業用于擔保融資,融資規模達17.66億元。2018年3月13日,ofo小黃車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2018年3月28日起小黃車登陸日本市場。
《共享經濟時代》的作者美國人Rachel Botsman曾經用電鉆這個一個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舉例,他提到在美國總共有8000萬臺電鉆,平均每臺只被用到13分鐘,人們沒有必要必須擁有這樣一把電鉆,完全可以將它出租出去,共享電鉆的使用權,這樣將是社會資源的極大節約。這一生動的例子迅速通過媒體和社交論壇傳播開來,并促成一群創業公司夢想要促進這種社區共享電鉆的模式。先后創立了八家網站,然而這八家網站最后只有NeighborGoods還活著,在燒完種子輪融后被一個投資者出于個人興趣搶救了下來。而NeighborGoods有42000個注冊用戶,但活躍用戶不到1萬,這樣一個分享電鉆的平臺從未真正起飛過。
將共享經濟推向大眾視角的是共享單車,16年開始共享單車項目激增投資,尤其OFO小黃車和摩拜兩家獲得大量投資,但17年下半年,大批共享單車倒閉,如小蘭單車、酷奇單車、小鳴單車、悟空單車等。總體來看,雖然共享單車項目眾多,但獲得融資的僅有少部分。同樣的還有共享充電寶,隨著PP充電、放電科技等的停止運營,共享充電寶項目目前已經很難獲得繼續注資。
由此可見,雖然共享經濟的火爆,催生了大量的共享經濟項目,但是能夠獲得注資的項目極少,且一般集中在優質的領頭幾家公司,迅速的擴張也擠壓了其他后進入該項目的企業的生存空間,倒閉風潮往往隨之而來。
不應盲目上共享項目,某些共享項目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已經嚴重飽和,不適合進入,更難以獲得融資。而一些需求面廣、規模經濟效應不明顯、能夠容納更多企業的項目是更合適的選擇對象,典型如共享農場。共享農場是指把農村存在沒有被充分利用的住房、田地、山林等資源利用起來,修建成現代化的高級農場。城市居民可以通過產品認養、托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農場的管理,分享農場的經營成果,而在有了互聯網平臺后,這種交流也更為便捷。國內的共享農場以廣州艾米農場為代表,通過共享經濟激活鄉村未被有效利用的優質農田,標準化、規模化開墾田園,搭建自然生態圈,以自然生態的理念,共建定制的共享農場服務,統一種植有機水稻,融入物聯網并形成標準化系統,讓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安全營養美味的大米的同時擁有農場主身份,達到構建和諧美好鄉村的目的并實現雙贏。
先期投入資金后,產品覆蓋一定要廣,小面積的運營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在發展初期,需要不斷投入資金的,一旦資金鏈斷裂,那這個項目就可以說宣告失敗了。當產品成熟,覆蓋面廣、使用產品的人群基數增長到一定規模,就會逐漸開始盈利,項目也就獲得了穩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