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新 陰鷹
翼狀胬肉屬于結膜變性疾病,生長部位多見于鼻側瞼裂區,具有一定致盲性,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1-2]。現階段手術切除是翼狀胬肉最有效療法之一,但術后可導致角膜緣干細胞功能不全,引起炎性反應等情況,從而使復發率較高,需聯合其他療法共同治療[3]。近年來,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受到臨床關注,并逐漸應用于翼狀胬肉治療中,可加快細胞更新、組織再生,建立細胞屏障,有助于防止翼狀胬肉復發[4]。本研究選取本院240例(259眼)翼狀胬肉患者進行分組探討,以研究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用于翼狀胬肉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0例(259眼)翼狀胬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觀察組120例(131眼),對照組120例(128眼)。(1)納入標準: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翼狀胬肉;均具備手術指征;患者均知情,簽訂知情承諾書。(2)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存在眼表活動性炎癥者;糖尿病、瘢痕體質者;長期服用眼科藥物者;眼壓>21 mm Hg者;伴有青光眼者;心肝腎嚴重異常者。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單純手術切除治療,術前3~7 d給予雙氯芬酸鈉滴眼液(江蘇普華克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297,規格:5 mL∶5 mg)、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成都恒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42,規格:5 mL:妥布霉素15 mg與地塞米松5 mg)滴眼,術前進行眼壓、眼底、視力等常規檢查。采用20 g/L利多卡因(2%)(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775,規格:10 mL∶0.2 g)進行浸潤麻醉,眼瞼采用開瞼器打開,手術操作均于顯微鏡下完成,將上翼狀胬肉、瘢痕組織及結膜下增生部分依次剝離后切除,在鞏膜床充分顯露條件下,切除胬肉頭部(15號圓刀片),確認切除干凈后,進行止血(電灼)。于鞏膜床采用0.2 g/L絲裂霉素C浸潤的棉片覆蓋,浸潤3 min后進行沖洗(生理鹽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取材優先選擇術眼含干細胞較多的顳下方角膜緣部位,或下方結膜瓣(伴有角膜緣位置),取材時應注意不帶筋膜組織,取材范圍略大于胬肉切除創面,根據創面情況進行合理修剪,于創面上平鋪,上皮面朝上,保證其邊緣>創面范圍(1.0~2.0 mm),間斷縫合、固定邊緣(10-0縫合線),保障結膜瓣與創面緊貼,若存在瞼球粘連,則應制作穹窿(硅膠管)。術后常規采用重組生長因子滴眼液,術后2周進行拆線。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治愈判定標準:角膜創面愈合平整,透明光滑,無增生、充血情況,移植片結合良好。治愈率=治愈眼數/總眼數×100%。(2)角膜上皮愈合時間。(3)兩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2周淚膜破裂時間。(4)疼痛程度:兩組術前、術后1周、術后2周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得分越低,則表明疼痛越輕。(5)觀察隨訪2年復發率,復發判定標準:胬肉組織侵入角膜創面,術區出現增生及新生血管,局部增生變厚,且結膜充血。復發率=復發眼數/總眼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女56例,男64例;年齡35~71歲,平均(52.67±6.93)歲;胬肉侵入角膜緣距離2.1~6.0 mm,平均(3.18±0.58)mm;初發96例,復發24例,其中瞼球粘連30例。對照組女54例,男66例;年齡34~70歲,平均(51.33±7.08)歲;胬肉侵入角膜緣距離2.3~6.0 mm,平均(3.23±0.62)mm;初發98例,復發22例,其中瞼球粘連29例。兩組年齡、性別、胬肉侵入角膜緣距離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治愈率、角膜上皮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96.95%較對照組88.28%高,角膜上皮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愈率、角膜上皮愈合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淚膜破裂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1、2周淚膜破裂時間較對照組長,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x±s)]

表2 兩組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x±s)]
?觀察組(n=131) 12.03±2.06 8.00±0.96 10.71±1.54對照組(n=128) 12.22±2.25 6.74±1.01 9.26±1.60 t值 0.709 10.292 7.432 P值 0.479 0.000 0.000
2.4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后1周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周VAS評分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觀察組(n=131) 7.68±0.81 6.25±1.05 3.07±0.62對照組(n=128) 7.55±0.76 6.43±1.20 3.89±0.53 t值 1.331 1.286 11.429 P值 0.184 0.200 0.000
2.5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隨訪2年后,觀察組復發4眼(3.05%)低于對照組25眼(19.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7.379,P=0.000)。
現階段翼狀胬肉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普遍認為,異物或風沙刺激、慢性炎癥等多種因素是引起角膜干細胞損傷的重要原因,需及時防治[5-6]。手術切除作為翼狀胬肉唯一根治性療法,但復發率較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內容:(1)翼狀胬肉本身病理過程便可造成角膜緣干細胞受損,局部炎癥反應及手術操作而致的機械性損傷可導致角膜緣干細胞發生缺失或損傷現象,造成眼表屏障不同程度破壞,從而提高復發風險;(2)成纖維細胞是翼狀胬肉主要組成成分,具有腫瘤樣侵襲行為及較強增殖能力,可不同程度破壞淚膜穩定性,增加復發風險[7]。因此,翼狀胬肉不適宜采用單純手術切除治療。
近年來,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應用于翼狀胬肉手術治療中,取得一定效果,成為臨床研究熱點?,F階段,臨床雖尚無確切角膜緣干細胞定位方法,但普遍認為可能位于角膜緣Vogt柵欄中,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僅30%存在典型Vogt柵欄,下方角膜緣為主要部位,上方角膜緣Vogt柵欄結構細長[8]。若于上方角膜緣取材,則可能會因角膜緣柵欄等原因而影響角膜上皮愈合時間。因此,本研究角膜緣干細胞移植主要取材部位為下方角膜緣,不僅可將角膜緣干細胞缺失部分填補完整,還可促使上方結膜完整性得以保留[9]。毛祚荃[10]研究中于手術切除后采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患者,其治愈率高達96.61%。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翼狀胬肉患者采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翼狀胬肉單純手術切除者主要通過周圍正常角膜組織移行生長進行角膜創面修復,從而延長角膜緣重建時間,影響治療效果[11-12]。而角膜緣干細胞生長因子較為豐富,且具有較強分化、增殖能力,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后,可迅速將病變區域內干細胞缺損部分填補完整,促使角膜緣干細胞功能恢復,加快角膜創面上皮化,促進角膜緣生理屏障重建,有效避免結膜發生異常增生情況,從而達到恢復眼表結構及其功能的目的[13-14]。此外,手術治療良性增生翼狀胬肉,需最大限度清除病變組織,若結膜植片較小,則無法完整覆蓋創面組織,造成效果欠佳,導致復發率升高;而大結膜植片,不僅可有效覆蓋創面,還可防止殘余病變組織由于手術機械性創傷刺激增殖速度加快而增加復發風險[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角膜上皮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1、2周淚膜破裂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2周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用于翼狀胬肉治療中,可加快角膜上皮愈合,強化淚膜穩定性,且疼痛程度較輕。
同時,角膜緣干細胞移植作為自體移植方式,可避免免疫排斥反應,具有較高成活率,且臨床并發癥較少[16-17]。且譚瑾[18]研究中針對翼狀胬肉患者于手術切除后采用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其復發率僅為4.55%。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后,重建角膜緣屏障功能,可有效阻止結膜上皮部分向角膜緣內生長,促使角膜透明性恢復,從而阻止翼狀胬肉復發[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用于翼狀胬肉治療中,可顯著降低復發率。
綜上所述,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用于翼狀胬肉治療中,翼狀胬肉患者采取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可顯著提高治愈率,縮短角膜上皮愈合時間,且疼痛程度較輕,還可明顯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