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云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隨著我國社會基礎建設的逐漸完善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每年使用的礦產資源數量是極其龐大的。在礦產開發過程中產生了各類型的地質災害問題,而地質災害問題又限制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并對周圍的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等帶來了威脅[1]。基于此,本文以地質環境問題對礦產勘查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方面簡要的講述了二者的影響關系,為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地質環境一般指的是人類生存的環境,通常指的是在合理開發過程中形成的穩定區域,若這個穩定的區域一旦破壞,就會形成地質環境問題,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比較常見的地質環境問題有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危害、水資源污染等。
隨著社會大規模建設及不合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導致我國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的威脅了人類生存安全和財產損失[2]。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地質環境問題方面的投入,以便于減少或消除地質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質災害是影響礦山開發利用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因此,在礦山綜合利用之前全面了解勘查區域的地質災害類型及潛在的威脅區域,有助于更好的建設礦山開采,完善開采設計方案等。在礦產資源勘查過程中,由于勘查隊伍中技術人員的配置不合理,常嚴重缺乏研究地質災害等方面的技術人員,導致在勘查過程中對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狀況了解不全面,對可能產生災害的區域未能明確的指出,進而使得礦山開發過程中地質災害頻發,嚴重的威脅到了礦山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和礦山企業的財產安全,也嚴重的制約了礦山開發利用的進程[3]。
因此,為了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必須充分了解勘查區域內的地質環境問題,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資源污染、水土流失等,并對潛在威脅區域進行及時的治理或提出預防措施,提高地質環境的穩定性,為礦產資源的順利開發奠定基礎。
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綜合開發利用資源,在早期的地質勘查過程中,工程地質勘查環節略顯薄弱,因此,在設計礦山開發利用方案之前,一般需要進行專門的工程地質勘查,為礦山開采設計提供基礎,此時,常開展一些補充性的勘查工作,對勘查區域內的巖石工程進行更為詳細的勘查,將巖石層土壤松散的區域或者層位標記出來,作為單獨處理,防治因巖層松散而在開采過程中發生坍塌;地下水的賦存狀況對礦山的開發利用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在開采過程中,一旦地下水資源的賦存狀況未了解清楚或了解全面,將會導致突水、涌水等災害的發生,制約礦產資源的勘查及開發利用。

表1 某金屬礦山近10年來水質分析統計表
常見的地質災害以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為主,對礦產勘查有著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巨大的崩塌體阻擋了技術人員的地質調查工作,巨大的崩塌體的體積是十分龐大的,將堆積區域內的地表現象嚴重的覆蓋,使得地質勘查人員無法借助地表的地質現象而進一步推測和研究深部的地質變化狀況,容易出現勘查遺漏區域,造成深部地質狀況無法全面了解;②滑坡體對地質勘查工作也有較大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山體的滑坡作用會影響周圍地質現象的突變,造成地質勘查人員的誤判;③早期階段較為穩定的區域,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如礦山開采、平硐開挖等的進行,逐漸引起上覆巖石失穩,使得原來處于穩定的區域逐漸變得不穩定,進而可引發大規模的崩塌、滑坡等災害的發生,嚴重的制約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程;④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區常發生的災害之一,而礦山資源的勘查工作絕大多數位于偏遠山區,在勘查過程中,山區多數區域可見泥石流殘跡,而泥石流的頻繁發生,導致泥石流下游方向的地質面貌遮蓋嚴重,使得地質勘查人員缺少直觀的判斷依據,容易使得斷層等構造薄弱帶遺漏,進而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眾所周知,礦山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開采區域的水資源有著較大的影響作用。雖然說在未開采之前這些金屬元素有害物質已經賦存于地表淺表層,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的威脅存在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緩慢,一旦開采利用,打破了原來的平衡狀態,就會出現加速污染,使得水資源的污染程度和速度明顯提升。
表1為某金屬礦山開采利用過程中近10年來的統計數據,通過表1可以發現,隨著礦山開采利用狀況的加深,對水資源的影響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因此,通過表1可以得出,礦產開發利用對當地區域的水資源影響較大,反之,若在礦產資源勘查過程中,未能有較好的解決水資源污染的辦法,則將會影響礦產資源的開發進程。
礦產勘查過程中會配套一系列的探礦工程,如探礦勘查早期階段的探槽開挖,普查階段的探槽、平硐、鉆探等的開挖,以及到詳查階段按照一定的勘查網度進行的鉆探、探槽、采礦平硐等的開挖,常導致礦山區域范圍內地表層被挖開,直至基巖出露于地表,此時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在生態環境好的區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如南方潮濕、植被發育的區域,總體來說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大;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區域,如我國西北地區、東北地區和云貴高原區域,由于氣候條件較為惡略,導致生態環境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徹底恢復,極易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內,如青藏高原區域,不僅處于高寒環境,更是缺氧環境,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在未來幾年內甚至是數十年來都無法恢復,造成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也加劇了該區域生態環境的退化速度。因此,水土流失等問題也嚴重的制約了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
綜上所述,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問題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提高我國社會發展的步伐,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處于粗放式的開發現狀,造成了對開采區域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直至現如今,隨著人類社會諧和共存的認知,提出治理環境問題是當前的首要問題之一,此時,地質環境問題又制約了后期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