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有
摘 要 教師在開發設計拓展性課程時就應在選材上下功夫,做到多渠道攫取素材。主要策略有:(1)利用教材素材,因“材”制宜。(2)巧用校園資源,因“地”制宜。(3)活用社會資源,因“源”制宜。(4)選用節假日、活動日,因“時”制宜。總之,在設計數學拓展性課程內容選取素材時要把實踐性、趣味性、應用性等融于一體,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素養。
關鍵詞 拓展性課程;資源利用;選材策略
中圖分類號:F4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1-0141-01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開發拓展性數學課程。而在開發設計拓展性課程時就應在選材上下功夫,做到多渠道攫取素材,合理利用。
一、利用教材素材,因“材”制宜
通過研讀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教材中有很多素材蘊含著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或直接利用,或改編,或拓展,或遷移,設計成拓展性數學課程內容。
(一)直接利用。五下教材第43頁,“‘實踐活動①尋找生活中兩個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先估一估它們的體積,再進行測量與計算。②設計一個長方體盒子,使它能裝下1000塊長方體橡皮。”以上素材,既含有真實的情境,又有具體的問題和操作要求,教師就可以直接利用以上素材設計成拓展性課程內容。
(二)改編。六下教材第23頁,“找一張中國地圖,標出家鄉的大致位置。估一估家鄉與北京的距離,計算實際距離大約 km。”由于學生對浙江省省會杭州更熟悉,更有感情,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改編設計如下拓展性課程內容:找一張浙江省地圖,用 標出你家鄉的大致位置。估一估,在地圖上你的家鄉與杭州的距離大約是cm,實際距離大約是km。放暑假時,你打算從到去旅游,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km。請你設計一個簡單的旅游方案。
(三)拓展。六下教材第43頁,“‘你知道嗎據說,埃及的金字塔修成一千多年后,沒有人能夠準確地測量出它的高度。人們嘗試過很多方法,但都沒有成功。古希臘人泰勒斯用數學方法測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想一想,說一說,泰勒斯測量金字塔高度的道理是什么?如果身高與影長的比不是1:1時,你還能測量出金字塔的高度嗎?”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根據以上素材教師可以把原來的問題情境拓展為:①思考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道理。②運用這種測量方法測量學校馬良廣場旗桿的實際高度和校園內較高樹木的實際高度。
(四)遷移。五下教材第六單元“確定位置”,教學目標是在具體情境中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根據平面圖確定任意兩地之間的相對位置。基于以上的素材資源,教師通過知識的遷移,設計出如下拓展性課程內容:根據本單元所學知識,設計制作我們馬良小學學校主要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圖。
二、巧用校園資源,因“地”制宜
校園是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環境,是師生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資源設計拓展性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需要多少漂白粉”的拓展性課程主題設計,就讓學生合作測量學校南門對面魚池(組合圖形)的有關數據,計算出魚池中現有水的容積。并根據情境“天氣慢慢變熱了,學校準備為魚池消毒一次。有一種消毒用品漂白粉的用量規定為20—50克/立方米”,解決“那么學校最多要買多少克漂白粉呢”的問題。
三、活用社會資源,因“源”制宜
為了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需求,教師應大力開發利用好校外社會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場所從課堂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教科書轉身豐富多彩的社區、社會生活實際,實現校外教育資源與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教師用活社會資源,設計有效的數學拓展性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一環。
譬如,針對商場在節假日期間開展的促銷活動,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拓展性內容:請你調查和分析國慶黃金周各大商場的促銷活動。
四、選用節假日、活動日,因“時”制宜
我國的法定假日很多,如春節、端午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還有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如春秋游、文藝匯演、運動會、各種比賽等,以上資源都可以為我們設計數學拓展性課程內容提供素材,教師可以借此合理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國慶節家庭支出知多少”的拓展性內容,讓學生調查自己家國慶節七天的家庭支出情況。
總之,在設計數學拓展性課程內容選取素材時要把實踐性、趣味性、開放性、應用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體,這樣就能把學生從封閉的數學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去實踐,從而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畢韞詩.人文取向的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的開發研究[D].寧波大學,2017.
[2]魏巍.關注方法指導 拓展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拓展課程建設的研究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