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目前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做好的有效對接,例如基本實現專業課程與產業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過程的對接、學生的學歷證書與所需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做好有效對接,可以為學生就業,為企業、行業發展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專業教學 過程 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33-01
目前高職院校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陣地。高職教育必須以社會發展的導向為首要目標,與時俱進地根據多樣化的產業與行業的需求改革教學模式,實現所開設專業與所需產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過程的對接、課程講授內容與行業職業標準的對接、學生的學歷證書與所需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做好有效對接,可以為學生就業,為企業、行業發展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實現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
學生所學的專業與社會化產業的有效對接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首要目標,更是確保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必要前提。對于我們高職院校來說,要想做好開設專業與社會化產業的有效對接,就是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務必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對接:(1)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高職院校在開設專業前需要研究本地區及國家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尋找相應的專業鏈,以此作為規劃專業布局的前提。高職院校的專業鏈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比如,鐵路產業成為我院發展的支柱產業,鐵路產業鏈包括鐵道機車牽引、駕駛、維修以及其帶動的相關行業。(2)專業的設置與就業市場有效對接。專業是否受歡迎,主要體現在其新生報到率和就業率。因此,高職院校應注意以市場為導向,新增人才緊缺專業,做到專業設置適應市場需求,特色鮮明。因此,專業的開設一定要與社會化產業對接,專業的開設以市場為導向。只有這樣,才能把專業做強、做精、做大,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發揮高職院校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二、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
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就要實現理論教學指導實訓操作,實訓操作驗證理論知識,形成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操作練習為主,以學促練的模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工學結合”。高職教育也可以為企業“私人定制”職業教育產品;企業也可以相應的提供場地支持、技術指導等等,以多種教育形式加強校企合作。其中,為企業量身定制的“訂單式”培訓,在工學結合中最為突出,“訂單式”培養模式既提升了學校的服務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全真環境下進行實地操作,感受實際工作環境,熟悉真正的生產流程,借助這種產教合一,帶動教學過程、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在校教育和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以延續高職教育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2)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完善“工學結合”。高職院校要發展,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就必須建立校內或是校外實訓基地,至少也應該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進行模擬仿真教學,使學生直觀地“真實”地體驗生產環境,清晰地了解整個生產流程以及各個崗位的任務要求,以此實現學校教學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有效對接
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只重視了畢業證書,對于職業資格證,重視程度不夠。職業資格證書能夠讓學生在畢業后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盡快融入到工作中去。因此,需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把人才認證標準納入到相關專業的考核中去,讓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例如我院的相關專業推行畢業生必須拿到接觸網證或是電工證……推行“多證書”制度,做到畢業生與企業的精準對接。其次,高職院校要重視實訓基地建設,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做到把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中心。
四、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有效對接
高職院校應該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因為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僅有一技之長不足以維持崗位所需,終將可能被社會淘汰。所以要注重高職畢業生學習能力的養成。當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職業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我們應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將學生的“被動”學習逐步引導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會做人、會做事、會生存,培養他們“團隊合作意識強”,有經濟頭腦,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
參考文獻:
[1]郝暉.政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序變”和“質變”[J].教育與職業,2012,(1).
[2]寇忠顏.陜西省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