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蘭
【摘要】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們在設計幼兒音樂活動的形式時,應著重從創設音樂活動的環境、活動的素材、活動的過程與組織形式等諸多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和巧妙設計,即注重于如何在音樂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關鍵詞】幼兒 音樂活動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204-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讓幼兒“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在于我們能否把身邊一切可以用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主客觀因素或活動材料,巧妙設計成讓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音樂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現謹將我的實踐與思考,略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優美的音樂環境
“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學音樂也必須從小學起”。只有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孩子們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養,并且在經過多次反復體驗之后,他們的藝術活動能力才能得到發展;為此,我們在活動室設置了音樂展示區,陳列了各式各樣的音樂器具:西式的鍵盤樂器,如電子琴,架子鼓;中式的民族樂器,如二胡、笛子、嗩吶;打擊樂器,如,銅鼓、響鈴、木魚等等,讓孩子們耳聞目染,激起其好奇與注意。然后在我們的指導下,讓孩子們自由撥弄,初步感受到這些不同樂器能發出的不同的聲響,音質和音色。對低幼兒特別感興趣的是讓他們自己敲打節奏樂器,你捶我打,各種器具的音響渾然構成了一曲曲美妙的交響樂,進而激發起幼兒自主探索,敲敲打打的音樂興趣悠然而生。
二、選取生動的音樂材料
《綱要》在其“內容與要求”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所以,我們必須精心選取音樂活動素材,即從幼兒身邊實際環境和生活相關的人、事、物中信手檢來;恰當應用于幼兒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已有經驗的積累,也就是要盡量做到追求教育內容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的有機統一。
例如,過春節、賀新年是孩子們最高興不過的樂事。我們就可以在某些節日到來之際,選擇如《咚咚隆咚鏘》這樣喜氣洋洋的音樂主題活動,使各個活動環節都能最有效地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才能讓幼兒經歷親身感受與體驗。此外,還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習材料進行合理取舍,挑選最適合本園幼兒的實際需要,才能激發起他們對音樂活動的濃厚興趣。當然,音樂素材的趣味性既靠材料的內在因素,也還需要教師的“再創造”地進行巧妙設計,營造孩子們想學、樂學的氛圍之中。
三、組織豐富的主題游戲
游戲是幼兒教育活動中最為常用、最具實效的活動形式。《綱要》的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了幼兒園教育應當貫徹以下原則和要求,即“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具有游戲性的音樂活動最接近幼兒的本性,最容易引發和支持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能更好地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火車開了》、《好朋友》這些音樂游戲,特招孩子們喜歡參加,連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會游戲中不自覺地忘我大聲唱歌,體驗到了“我也會”、“我能行”的快樂與滿足感。再如在《小兔乖乖》的游戲中,孩子們那富有節奏感的奔跑跳躍;再配上自由式的即興游戲,鬧得孩子們連續演唱了幾遍都不覺得累,很快就學會了歌曲的旋律并能手舞腳蹈起來,展現出他們的歡快之情。
四、扮演形象的音樂角色
《規程》中指出:“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這是我們組織和設計幼兒音樂教育活動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要善于創設形象生動的游戲情景,恰當利用孩子們好動、好表現的個性,讓他們扮演成游戲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促使他們身臨其境,感覺到“真好玩”,從而全身心地置身于快樂的活動之中。 為此,我將音樂活動設計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角色游戲的情境,讓孩子自然地與情境互動,由境生情、由情促感、由感而發,在快樂的游戲中感受音樂之美。
例如,歌唱活動《做飯飯》,教師可以預先布置幼兒回家中認真觀察媽媽在家做飯、切菜時的情景和動作要領,然后在幼兒園扮演成廚師的角色:端鍋、拿鏟子、切菜……;那像模像樣的動作,伴隨著音樂的節拍,揮動著手中的器具,踩著悠揚的韻律,唱啊、跳啊,真玩得如醉如癡!
五、重視快樂的韻律活動
幼兒韻律活動是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在參與各類音樂活動時,他們自身的肢體動作往往就顯現出律動的內涵。為了實現《綱要》的要求,提高幼兒對韻律活動的音樂感受力及表現力,我們設計了與幼兒生活較貼近的內容作為切入點,選擇與具體內容較為匹配的音樂,引導孩子們自主且自由地模擬生活化、趣味化的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讓幼兒感受韻律活動的快樂。
例如,小班韻律活動《洗手絹》,在我們班里,每個孩子都有一塊自己專用的小手絹。我就引導他們舞動著小手絹,踩著音樂的節拍,模仿大人洗手絹的輕巧動作和姿態,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最后還讓大家走出教室去曬手絹,音樂活動就這樣完滿地結束了。
不過,我們在設計韻律活動時,要把幼兒韻律活動的目標定位在“能感受周圍生活的韻律美;愿意隨著樂曲的變化大膽地、創造性地用韻律動作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合著音樂節奏做出自己喜歡的、和諧的韻律動作”。這是因為韻律活動不同于游泳或體操,除了發展體能外,它還有舞蹈與戲劇的特質,可以幫助他們利用身體不同部位做出的動作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意愿。例如,一首二拍子的樂曲,孩子們既可以隨音樂拍手表示高興或贊美,也可以隨音樂節奏的起伏舉旗、招手表示隊伍行進,還可以吹號、擊鼓表示持續不斷的喜慶或祝福等等。
毋容置疑,上述幾種音樂活動形式僅僅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所得;“教無定法,但教須得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也倡導“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也都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多種形式、多樣方法,去引導幼兒生動、活潑地參與到活動的全過程;進而再通過看、唱、跳、說、創、演等諸多方法手段的交錯運用,才能有效地把孩子們引入未來的音樂殿堂。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