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佳
【摘要】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因此,科學教育要從生活中取材,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來教育,從而給生活以教育,并在勞力上勞心。在走向生活的小學科學教育中,逐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生活 科學教育 勞心上勞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146-01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新課標也明確提出: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現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因此,需要走向生活的小學科學教育。
一、用生活來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張“用生活來教育”,如何用生活來教育?那就一定要從真實的大自然中貼近學生生活取材。《玩泥巴》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中的第二課。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基于一年級學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泥土”,但在生活中玩過泥巴的小朋友非常少,更多的是玩過陶泥、橡皮泥、超級黏土等。當我把生活中常見的泥土和篩子等工具帶入科學課堂后,孩子們一下子熱情猛漲,學習勁頭十足,效率頗高。因為取材大自然,孩子們通過觀察和描述很容易就獲得了對土壤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親手用篩子篩泥土,加水和泥,捏泥塑,動手的同時促進思考,孩子們既認識了泥土的特點,又學會了相關探究及操作技能。
除了平時課堂教學,還可以開展主題大單元活動。例如我校的“科學與生活主題大單元”活動,以科學學科為中心,全學科參與,用時整整一學期。活動內容有種子篇、種植篇、農具篇、詠頌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特點,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種植篇為例:低年級要求學生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在班級和家庭嘗試“微種植”,也就是“盆栽體驗”,觀察種子的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等過程,記好觀察日記,感受并分享勞動過程。中年級則要求學生在學校專門開辟的體驗地塊——耕園參與栽種、管理、收獲的體驗,簡稱“地栽體驗”并利用耕園進行相關教學活動。而高年級體驗的是耕園的大棚種植和養護。活動的效果是明顯的,低年級學生有完整觀察記錄的達到了95%,花卉種子收集到了近500種,中年級所有學生參與并學會了植物葉子的標本制作,高年級學生寫出了真正的生活作文。無論科學課、還是大單元活動,都強調通過廣泛采集日常生活資源,融入科學教學,讓孩子們走進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科學,這才真正體現“用生活來教育”。
二、給生活以教育
科學教育從生活中來,還應回到生活中去,用從生活中淬煉、學到的科學知識引導更好、更有質量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科普,正如生活教育理論所闡述的那樣,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新課程改革后,科學教育走進了一年級的課堂。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學習用感官觀察,能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從生活中獲得更多的信息。通過了解衣食住行的變化,意識到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玩過泥巴,知道了怎樣正確使用篩子,還會幫忙和面,融洽親子關系。通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水和空氣,意識到水和空氣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環保意識。通過學習觀察、思考、交流與動手,做小偵探、小小工程師和小小科學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逐步養成。
三、在勞力上勞心
陶行知先生《在勞力上勞心》一文中寫道: “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小學科學教育的初心就是要在科學教學上實現力與心、手和腦的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
“生態田園坊”是科學組帶領學生進行生態農耕的體驗基地,孩子們在這里揮灑汗水,體驗勞作的不易,感受收獲的快樂!我們帶領孩子們勞力的同時還指導他們勞心。上學期,我們帶孩子們種植蘿卜,誰都想播下希望的種子,結果許多地方長出的蘿卜苗太密了,按照農民的經驗一般是拔掉,孩子們很舍不得,提出一個問題,能不能把拔出的蘿卜苗移栽到空地上?我們采訪有經驗的農民,上網查找資料,說法不一,于是我們決定親自進行蘿卜移栽的研究,過程中有失敗但沒有氣餒,我們邊學習,邊研究,邊改進,已經得出初步的結論,蘿卜苗可以移栽,移栽時蘿卜苗的高度和根長對移栽的結果有影響。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勞力又勞心,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也不僅僅是勞作辛苦的體驗,他們動手又動腦,在不斷提高生活力和創造力的道路上不斷求索,穩步成長。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2017,1-2
[2]周德藩.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