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梅 邢云青 冀世鋒 儲鳴 李娟英
【摘要】在工程技術認證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雙重審核要求下,針對環境工程專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了未來發展的需求,為達到專業認證及工程技術認證做準備。
【關鍵詞】環境工程 專業認證 工程教育認證 創新實踐
【基金項目】上海海洋大學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環境科學與工程本研一體化教學團隊)(以提升工程能力為核心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254-02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0 年6 月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另外,2017年11月修訂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的通用標準要求通過專業認證的畢業生掌握工程基礎知識,具有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具有設計和實施工程實踐的能力,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2]。
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公約》,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工程教育認證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3]。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
為此,通過深入了解《華盛頓公約》的本質以及工程教育認證的內容和專業認證標準,結合本單位環境工程專業設置情況,發現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缺乏專業的創新實踐平臺
初期由于學校空間有限,只有一個小型實驗室進行相關實驗。后來由于學校搬遷等原因,也沒有專門的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室,為了滿足專業發展需求,臨時搭建了一個綜合實驗室,主要進行部分簡單的化學實驗和水質分析實驗,仍然沒有專門的創新實踐平臺。同時,通過專業老師的不斷要求,搭建了環境工程專業的污水中試基地(臨時),滿足學生畢業生產實習,但不足以達到創新實踐的要求。不論是工程技術認證還是專業認證,強調的是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沒有空間和場地以及實驗儀器,何來創新和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改革手段缺乏多樣化
現有教學方法基本采用多媒體教學,輔以相關實驗及方法來進行教學改革,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課程不能很好的展現和展示,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受到影響;另外,教育部也一直在提倡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課程、教材建設質量,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學改革來實施。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前進,尋找合適的、先進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在原有的評價基礎上添加了學生參評老師板塊內容,但學生在參評老師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觀性,根據自己的喜惡以及結業成績來參評老師,評價的結果不能完整的反映老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導致一些老師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同時,也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來判斷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工程應用能力,因此,需要完善師生評價體系,可以更加真實的體現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各種能力。
四、缺乏自身特色
全國幾百所高校幾乎都設置環境工程專業,根據教指委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求,所有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所學的課程大同小異,這樣無法體現學校的特色與水平。本校環境工程專業亦是如此,沒有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學院發展特色進行交叉融合,因此,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尋找出路,打造屬于自己的環境工程專業特色。
為了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盡快達到專業認證要求,提升學生應用能力,提高學校知名度,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加快建設專業創新實踐平臺
平臺的建設既有利于學生,也有利于老師,老師學生都可以在這個創新實踐平臺發揮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一方面也是老師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以實踐帶動教學成果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學習和了解在課堂上學習不徹底的知識和設備流程,可以全過程的了解專業知識和專業設備,以及面臨的問題,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全方位提升教學質量
工科專業重在提升學生工程應用能力,除了課堂的講解之外,課外實驗和實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專業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全程了解工藝流程,熟悉專業知識和設備,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一些不能親身體會的設備或者工藝流程,可以借助虛擬仿真及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加強學習,彌補在實習過程中的缺陷;走出去,請進來,到通過專業認證或者985,211的高校進行參觀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改進缺點;同時加大學生畢業設計的力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比例,全方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
三、完善評價體系
從教到學轉變,由傳統的講授改變為學生主動的學習,以學評教,避免了單純的學生評教帶來的弊端。通過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一方面可以直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督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灌輸理論知識。
四、學科交叉,突出特色
上海海洋大學——百年高校,在水產養殖,海洋,食品等領域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專長,2018年入選了國家一流學科,因此,環境工程專業可以結合自己的學校特色,加強在養殖水,海洋污染,養殖固體廢棄物,食品加工廢水等相關領域開展研究,既有自己的特色也跟學校的學科發展相結合,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培養和提高,一舉兩得。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改進,本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同時也能夠達到工程技術認證和專業認證的雙重要求和標準,既提升了專業水平,也提高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
[1]齊曉慧,王永川,董海瑞.仿真技術在線性系統理論中的應用[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5):99-101.
[2]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2017版).
[3]樓建明,鮑淑娣,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加強工程訓練中心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11):340-343,
421
[4]陳文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影響[J].高教論壇, 2011(7):29-32.
作者簡介:
高春梅(1976-),女,副教授,博士。
李娟英(1978-),女,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