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鑫
摘要:培養創新人才高校首當其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共識。要想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果真正達到預期成效,就必須將人才培養放在提煉、踐行大學精神內涵的大背景、大框架下施行。此文以淮陰師范學院為例探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相關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精神;人才改革;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091-02
育才造士,教育之本,作為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高校,肩負神圣使命,所以必須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高校必須順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才能夠煥發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近日,江蘇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于同意將淮陰師范學院轉型發展改革列入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批復》,全面推動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伴隨著學校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淮陰師范學院邁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一、提煉大學精神,滋養青年靈魂
1.挖掘歷史資源,形成大學精神。作為周總理故鄉首所本科院校,淮師對周恩來精神的呼喚、追尋、踐行從未停歇,并且在實踐中形成了“用周恩來精神辦學育人”的大學精神和理念,孜孜不倦、追求無悔。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支持下,學校自1998年起開始周恩來班創建活動。18年來,全校共有2000多個班級10萬余名學生參加了創建活動,168個班級獲得周恩來班稱號,15個班級被命名為江蘇省和淮安市周恩來班。2012年,淮師成立全國首個周恩來青年讀書會。今年年初,學校設立“周恩來精神育人工作部(處)”,統籌安排全校師生的“靈魂工程”。
2.深化大學精神,形成持續活力。學校的“周恩來班創建活動”榮獲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2012年11月,江蘇省宣傳部、教育廳、團省委聯合下發通知,向全省高校推廣淮師創建周恩來班經驗。2013年4月,江蘇省教育廳在該校召開創建周恩來班現場會,向全省推廣“淮師模式”。周恩來精神已經化為淮師人的精神密碼和文化行為,代代淮師人潛移默化地追隨著總理的風范。生科院學生劉緹縈騎車時不小心刮到一輛私家車,雖沒人看到,可她仍留下“誠信紙條”。雙方聯系后,車主很快從微信上得到600元賠償金。被劉緹縈的誠意感動,車主將600元退還給了她。誠信友善的劉緹縈,在校園里還有很多。
3.聯系班風學風,形成示范效應。“周恩來是淮師人最好的榜樣,學習踐行周恩來精神是我們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強大學生責任感最好的切入點”,該校黨委書記朱漢清這樣說道。爭創周恩來班與班風學風建設的緊密結合促進了校園學習風氣的轉變,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逐年上升,近五年,每年都超過10%,在江蘇同層次高校中名列前茅。2011年,在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中,學校代表隊獲得了團體總分、運動技能、專業基礎理論三個一等獎。2012年,學校舞蹈《戰旗·劉老莊》榮獲“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專業組一等獎”。
二、瞄準實踐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1.面向社會需求,真正以生為本。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對學生來說,“最難的課程就是實踐課”,“假如他學不好這門課程,再多的書本知識也補償不了”。因此,培養實踐能力,真正讓大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是該校人才培養一直瞄準的目標。學校在教學活動中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課堂教學突出“四個改革”: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優化教學資源;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改革課堂活動,體現參與性、多樣性、疑問性和創新性;改革課程評價機制,形成合理、公開、差異的過程性考核機制。學校組織了一批參與教改項目的教師,開展“知困壇:課堂教學改革示范課”觀摩活動,發揮優秀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吸引了近百名教師前來觀課,更是招來了很多慕名的學生“粉絲”。微課教學比賽、教學沙龍,學校深化課改的方式異彩紛呈。文學院楊穎老師,教授的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四十分鐘的課程經常讓學生們覺得妙趣橫生,那是因為楊穎老師在學生中推廣了“項目學習與討論”模式。學生變身主角,走上講臺,以項目報告的形式呈現研討成果,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傳統的傳授知識,而是組織辯論和交流學問,啟發學生的辯證思考。
2.開展多種課程,給予行業自信。生科院王新風教授指導、2014屆畢業生顧文智創辦的“淮安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創青春”全國創業大賽創業實踐挑戰賽銀獎。傳媒學院的顧燕、尚帥和包益曼參加了2015淮安市盱眙龍蝦杯電子商務創業大賽,獲得“電商創意英才”獎,各獲獎金1萬元。關于龍蝦的穿越劇、賣龍蝦的網店、龍蝦外賣的視頻短片……3個小伙伴,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變成實踐生產力,似乎事情就是這么簡單,“玩”龍蝦玩出門道,玩出創意,贏得的不僅是獎金,更是淮師人實踐教學改革、學生實踐能力養成效果的證明。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形成了多個實踐教學品牌。音樂學院“周周劇場”、美術學院“創意美術節”、體育學院夜跑、教師教育學院“三字一話”、法學院“模擬法庭”……校內響當當的品牌數不勝數,鞏固了學生專業理論知識,也有效訓練了學生職業能力。
3.加強聯合培養,構建實踐體系。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學校建立了與行(企)業聯合培養機制,構建校政、校地、校校合作育人平臺。先后與14個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233個行(企)業機構簽訂合作協議。與淮安市教育局共建“淮安市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與淮安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淮安電子商務學院”,與蘇州大學結成對口共建學校,與南京工業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開展交換生學習計劃。學校還與韓國建國大學、法國普瓦捷大學昂古萊姆理工學院、日本山梨英和大學、美國雪城大學、薩姆休士頓州立大學等13家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學校還積極響應“雙創”號召,打出創新創業教育“組合拳”。定期開展創業季活動,先后構筑眾創空間、校友創業沙龍、創客講座、創業診斷掃描器、創業創新大賽等五個維度,助推學生鍛造、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
三、緊扣社會需求,著眼學生未來
1.服務地方發展,倡導無縫對接。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能夠適應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需求,淮陰師范學院一直緊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努力構建多樣開放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人才全面發展,讓畢業生與社會無縫對接。結合專業特色、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是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的基石。淮師一直是蘇北腹地重要的“智庫”和人才基地。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祝世寧,全國勞模、原洋河酒業集團董事長楊廷棟,老舍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都是該校畢業生。半個世紀以來,學校培養了10萬余名畢業生。2010年的一項統計顯示,淮安市827所中小學中,517名“一把手”校長是該校畢業生。張元貴、戴銅、吳汝萍、李建成、董培仁等5名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也出自該校。
2.發揮學科優勢,創新辦學理念。近年來,學校創新發展理念,把學科優勢和地方特色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新路徑。區域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鹽化工、凹凸棒土開發利用、周恩來精神與青少年教育研究、運河文化研究等服務品牌,不斷給人才培養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歷史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們在今年法國“波爾多左岸杯”大學生品酒大賽亞洲賽區所向披靡,獲得冠軍。淮陰師范學院與地方經濟文化合作也開展了各項春風行動。淮師與工商銀行淮安分行聯合打造的“大學生金融實踐中心”揭牌成立,淮師和淮安西游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淮安市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趙志鵬到學校共商智庫建設;淮師赴文廣新局調研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在服務地方的行動中“淮師效應”一直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徐若虹,董志靜,潘丙健.大學精神渠道路徑的構建與實現[J].學理論,2014,(17).
[2]卜玉華.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基礎、困局與突破路徑[J].教育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