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靜
摘 要:新時代的民辦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應緊隨時代發展的特色,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突出實用性、創新性的特點,采用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強校內外實訓環節的操作,注重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培養和鍛煉,最終使學生畢業后成為能夠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的合格員工,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夠服務地域經濟發展。因此,研究民辦高校藝術設計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人才模式;教學理念;創新實踐
我國的民辦高校雖然被納入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時間并不長,但是發展迅速,不少民辦高校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道路,國家對于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越來越重視。尤其是近段時間,不少高校獲批成為應用技術型學校,辦學定位更為準確,人才培養模式有了明確的方向,但是在專業人才的具體培養模式方面,在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方面有一些問題需要加以研究和探索。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特征是應該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技術能力,又具備較系統的學科基礎理論,有一定的創新與技術革新的理論能力。而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又具有其專業的特殊性,針對民辦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創造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設計實驗教學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一步,但是,很多學校在實踐教學課程方面還是無法滿足課程設置的需要。民辦高校在實踐課程方面也處于落后狀態,學生設計制作的基本是假設的課題,使設計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設計流程,無法真實地了解目前的市場需求。目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是由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程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設置有若干自成體系的課程。雖然每個課程之間都有銜接,但是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課程之間的分割。學生很難將他們所學的知識整體地融入貫穿到藝術設計的系統性思考能力上。例如網頁設計課程,很多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教學上沒有結合自己專業優勢,以及未來學生就業需求特點,往往采取和計算機專業一樣的網頁設計課程模式,而忽略了網頁建設中藝術設計的重要性。這樣會導致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認為,可以從該門課程中學習到網頁設計的所有知識,在教學結果上認為,學習了該門課程后自己就能夠獨立完成網絡、網站、網頁設計與制作的全部內容。但實際教學中沒有結合具體實踐項目,教學與實際需求脫節,缺乏用于解決實際項目的技術,形成了學生學而不會用的局面。尤其是忽略了其藝術設計的專業特點,導致學生個性化網頁設計能力較差。從智聯網電子商務類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網站越來越重視藝術設計這方面的影響,網站美術視覺效果布局設計能夠使網站的技術和藝術相結合,旨在讓自己的網站更具個性化,并能吸引更多的新客人來訪,同時可以讓人在藝術化的網頁環境下心情變得愉快,網站美術視覺效果布局設計讓網站規劃得更完善,這是一種時代的需要,也是網站本身的需要,讓網站在如今激烈的競爭中更好地凸顯出自己的風格和優勢。
二、藝術設計專業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要適應學校定位和特色
一個完整的新教學模式,總是體現著一定的教育思想。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說,教學模式的差別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差別。這種差別又可以從認識論與價值觀兩個維度來考查。通過回顧和研究藝術設計教育發展史我們知道,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從廣義上來講號稱有百年的歷史,而從狹義的真正與西方設計教育內容相接軌的角度看,至今不過30年時間。在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名正式確定,自此“藝術設計”這一術語才得以廣泛運用并為學術界所認可。因此,就其學科體系的形成發展和教育教學等方面而言,還尚顯稚嫩。更因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原因,受到精英型教育模式的左右和影響,在其人才培養模式上因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承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從而忽視了對人才走向社會后所需要的社會實踐能力、工作應用技術能力和包括創新精神在內的專業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以至于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多年不做調整,課程設置不增不減,一成不變地沿襲舊制不做更新,在具體課程門類上理論部分所占比例過高,而少得可憐的實踐部分,又以“虛擬幻境”般的作業形式,取代本應進入到設計行業一線來進行的實習實踐。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設計行業的今天,卻在課程設置上只開設一兩門軟件課程,致使很多正規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甚至不如一些電腦設計學校培訓出來的、沒有一點美術基礎的“野馬型設計師”受歡迎。究其原因,就是正規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雖然有美術功底和理論水平,但對電腦設計軟件和多媒體技術的掌握程度實在一般。所有這些狀況,都會成為藝術設計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障礙。大凡在設計行業工作過的知識工作者都有這樣的經歷,這個行業每當有企業、公司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求職者經常要被問到的是“你有工作經驗嗎,多長時間,一年還是兩年?”從應聘者的回答和結果來看,當然是有經驗、時間長的被錄用的幾率更高。這一現象至少說明了用人單位對設計類人才兩個方面的認識:一是用人單位喜歡“成熟選手”,不愿對人才進行二次培養,這樣會耗時耗資增加投入;二是藝術設計專業剛畢業沒工作經驗的學生不太好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我們的設計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不足。如果我們今天的藝術設計教育,再沿襲過去這種以學科為本位的學術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形式,進行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那么在客觀上就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所需人才素質提出的新的要求。這樣勢必與當前就業市場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產生嚴重脫節。因此,要培養藝術設計專業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就必須在教育教學模式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其實,教學模式的創新更多的時候是從傳承中來,從對過往實踐經驗教訓的總結中來,從對已有基礎的改進和演繹中來,從對不同時期的成功模式進行解析研究和借鑒中來。一言以蔽之,從教育科學中來。
(二)加強課堂教學的創新,增加實踐項目教學的訓練
普通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施教途徑已不能完全滿足民辦高校設計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需求,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以“理論教學直觀,技能培養模擬”為課堂教學模式,這對教學場所及附屬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強化多媒體教室、多功能實驗室,多種校辦公司及校外教學基地建設,開設學生課內實踐項目教學訓練,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實踐項目在藝術設計課程中占很大的比例:比如平面廣告方向包裝設計實訓、企業形象設計、海報設計、書籍裝幀等專業課程,都可以根據一些校內外的實際項目進行訓練;比如學校每個招生部門會做很多設計,如招生手冊、新生錄取通知書、招生海報等,這些都可以放在藝術設計的課堂作為課題訓練,學校不用到外面找廣告公司設計,節約成本的同時又加強的的學生實踐項目的訓練。環藝藝術設計方向里面的一些課程也可以進行實地項目訓練,比如施工工藝等課程都可以領學生到實地施工現場進行實踐授課。同時校辦公司、教學基地作用于實踐實習,實驗室輔助于課堂教學和實踐實習,這是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高級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堅持理論教學的直觀性及專業技能培養的模擬性,最大化地縮短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際的距離。這也是獨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條出路。
(三)加強校外課堂的實踐訓練
實踐被稱作設計教育的靈魂。任何好的創意或想法都要通過實踐來實現,在團體合作中去了解并體驗基本的設計程序和方法。實踐能力的培養順應了社會的需要,動手能力的增強使很多有新意、有使用價值的設計得以實施。實踐能力主要來自于設計實踐經驗和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實踐使學生逐漸進入設計師的角色。學生終究要走出校門跨入社會,社會是檢驗他們掌握知識和能力程度的最好平臺。在西方藝術院校中,職業角色教育從新生入學第一天就開始了,并一直伴隨到畢業。很多知名的院校,大量的教學課程就是與大公司合作的實際項目,學生通過實踐課程,緊密結合社會需要,從而很快進入職業軌道。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廣泛的實用性學科,它涉及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可以從校內教學與實踐機制的改革完善和院校與企業及市場合作平臺搭建兩方面著手。“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是平面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和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市場及設計單位等部門實際能力的鍛煉,掌握藝術設計專業中的設計程序、設計與制作。現在部分院校還和企業聯合進行了“訂單式”的培養方式教學,四年的教學,前三年是在學校學習理論及部分基礎訓練,最后一年到企業實習,作為校外課堂進行實踐的課程訓練。這樣“訂單式”的校內外分別授課的方式,既解決了學習上開展課外課堂的要求,又給企業解決了用工人員的問題,如果實習的學生表現好能力強,企業可以選擇留下優秀學員。
新時代民辦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應緊隨時代發展的特色,參考公辦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最后還應該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多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培養目標上突出實用性、創新性的特點,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使之畢業后成為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的合格員工,這是當代民辦高校的重要實踐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中國設計教育批判.http://hi.baidu.com/art-seu/blog/item/712ae6f804a8640bd8f9fd33.html.2007
[2]黃海宏.廣告策劃與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思考[J].科技資訊,2009,(13).
[3]王毅.國際化廣告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設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
作者單位: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