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麗
【摘 要】
互動探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原有的課堂結構,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動起來,讓課堂教學不再機械地按部就班,而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課堂中,合作、對話、摩擦甚至碰撞中生成超出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英語 課堂 互動
師生互動是新課程英語教學的重要教學形式,新課程的英語教學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說、多問、多表現、多思考,互動教學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熱情。
1. 學生動起來是互動教學的起點
英語教學中學生動起來是互動教學的起點。傳統的教學預設要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條理分明,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問題一個接一個,設計要相當精確詳細,一堂課的時間安排也要完美無缺,對每個知識點、每個問題都由老師來來解決。這樣做在無形中便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教案”就像一根無形的繩索牽動著學生,嚴重地束縛著學生。于是學生智慧的火花轉瞬即逝,激情的碰撞被無情壓抑。互動教學從著重于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做到預設是為了更好地動起來。這需要教師運用智慧,靈活地備課。
許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往往不善于表達、交流甚至拓展自己的思維。而教師也只是片面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把教學變成教師單邊教學活動的過程,把生動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僵死的靜態形式,教與學的關系變成了單純的講與聽、寫與抄,譯與背的關系,學生的思想缺乏靈活性、創造性和獨立性,他們的發展處于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這樣的學習與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靈活地學習和運用語言,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我們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促進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體現學生張揚的個性是相違背的。
說到互動探究,勢必要讓課堂動起來。動態課堂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具體的教學方式,它應該是一種視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的教學結構。它要求英語教師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方法,都要有利于調動而不是壓抑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活躍而不是束縛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而不是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用外語思維的能力;有利于讓課堂教學在耗費最少的時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最大的效果。所以,動態課堂的本質特征不在于多問少問、多講少講、多練少練,而在于能夠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合作,相互質疑,共同探究,一起進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他們的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種背景下,課堂不再是一出按教案上演的“情景劇”。 學生們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而不是去揣度教師期望的標準答案,課堂上出現不同的聲音,發生爭論,引發進一步的思考,甚至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和“高潮”,給師生帶來一種意外發現的滿足。這些信息充滿了整個課堂,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納入到預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剛剛擦出的“火花”就會即刻消逝。作為教師,如果能夠充分運用教學機智,巧加選擇、聚焦,充分利用,不愁它們不成為這堂課的“亮點”
2. 師生互動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實行互動探究,打造動態課堂,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啟迪他們的智慧。但是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求知欲,因此,鼓勵和引導學生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尋找更多的精彩源泉,才能真正形成課內課外學習的一體化的動態教學。
比如在進行牛津初中英語9B第二單元Robots的教學時,書上只是對其中一種機器人進行了介紹,而如果只按照教材進行教授,這就大大阻礙了學生對更多知識的了解,因此除課本之外,我還布置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或詢問他人進行搜集整理其它各種機器人的材料,并將其按照分類制成poster在班級進行分享展示,這樣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使他們了解了更多的機器人的知識,讓每個學生充分體驗了自主學習的愉悅,打造了一個更加精彩的課外動態課堂。
3. 結束語
新課標強調學生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教師應該為學生的主體學習創造條件,組織好課堂,使課堂能夠有效地進行。對于動態課堂的生成要加以正確、深刻引導和總結。而有的教師往往忽視了他們的主導地位,把一個個問題拋給學生,課堂頓時像炸開的鍋,乍一看去熱鬧非凡,但細細品味卻毫無主題,最后教師又不加以總結,于是出現的問題也就不了了之。問題不解決,極容易使學生養成做事全憑主觀意識的態度與習慣。其次是教師對于課堂上的一些“意外”沒給予正確及時的評斷,因為新理念的出現,使教師對于學生的提問,一概報以“你真聰明,你的想法真特別”等,從而忽視或是錯過了互動探究中動態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