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兵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20-02
《課標》中提出的第一個核心概念就是“數感”。數感是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是一種主動自覺或自動化地理解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應該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進行教學,并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生活體驗中培養數感
數學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生活經驗,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等活動,感受數的意義,初步建立數感。 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學習生活中處處有數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從而學習用數來概括、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在此過程中誘發數感,要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在認識十以內數的時候,必須通過實物、圖片,使物與數一一對應,甚至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數一數校園內的物體,讓學生把身邊實物的數量與數結合起來。再如,在教學“0”時,教師啟發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起來:“電話上有0”、“車牌上有0”、“直尺上有0”、“溫度表上有0”……通過聯系身邊的事物,學生體會到“0”除了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分界點、起點、與其它數字一起組成號碼,使學生聯系生活中體會數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建立數感。
二、學習探索中體驗數感
數感的培養和發展當然離不開實踐活動,課堂上教師應多設計如操作、觀察、猜測、交流等簡單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如在教學11-20各數認識時,讓學生建立十進制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當教學“怎樣擺放讓別人很快看出是12根”時,呈現多種擺法并各抒己見,我巧妙的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圖畫均出現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 2根2根地擺”無法數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和興奮,學生異口同聲的說出12根。學生通過比較體驗,真真實實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欲望。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的意義,體驗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主動探索,這樣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還能發展多種能力,調動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多種形式的探索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數感。
三、估算運算中誘發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是學生數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良好的數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對數量的簡單識別,而是要把抽象的數據符號經過比較、分析、綜合、歸納,不斷通過內化形成的一種認知能力;其次,要多引導學生結合實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覺進行估算,強化對數據的認知,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如在教學“體積單位”后,可設計一些本身蘊含著估算價值的實例讓學生進行練習。如一塊橡皮的體積約(),一袋奶的體積約()等。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
四、表達交流中優化數感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學習、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交流信息,使其在交流中感知、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能促進數感的形成。如教學“千克與克”時,把1千克與600克的米合起來是多少?學生得出很多種結果:有1千克600克,有1.6千克,有1600克。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數量都正確。說明同一種量既可以用整數也可以用小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小數和整數之間建立了聯系,通過交流知道了能從多方面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培養了數感。
五、實際運用中領悟數感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要使學生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總之,學生數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把培養學生數感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