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刑法的結果歸責中,存在著歸因-歸責二分說。這種框架對于歸因的定位過于簡單,運用于刑事案件的處理漏洞較多。在探討歸因與歸責兩者的關系時,應當從支配與義務兩大維度去把握刑法中的結果歸責類型,包括傳統理論上的造成型因果、引起型因果與義務型因果的類型。除此之外,還應當從新的角度進行考慮,例如由疫學因果與風險升高代表的概率提升型因果。在對結果歸責的類型展開考察時則應當引入類型思維,借助支配力、支配可能性與歸責的有效性的參數。對于結果歸責的類型進行區分,進而探究因果關系,對于刑法案件的理論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實際刑事案件的處理也十分重要。
關鍵詞 因果事實 刑法 結果歸責
作者簡介:郭瑞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人民檢察院,二級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25
一、結果歸責的含義與類型
(一)結果歸責的含義
結果歸責即結果犯中,在確定實行行為與構成要件結果后,還需審查構成要件結果是否是實行行為所創設風險的實現。一般情況下,人們會用一個統一的定義去涵蓋所有類型的結果歸責。但是這種定義較為籠統,人們在具體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加入另外的制約因素。從主流思想的角度來看,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使用傳統的因果關系理論嚴格區分實施犯的結果歸責與使用共犯原理處理共犯的結果歸責。另一種是將作為犯的結果歸責與不作為犯的結果歸責混同,在這種處理方式下,兩者的歸責標準則看似相同。 這兩種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統一化結果歸責的標準,但是在實際的案件處理中,結果歸責的標準仍是多元化的。
(二)結果歸責的類型
在我國刑法中,結果歸責的類型較多,下面我們將探討不同維度下的結果歸責類型。
1.支配維度下的結果歸責類型
造成型因果與引起型因果都要求主體行為對結果的發生產生了積極性的、重要的影響,可以從支配的角度加以分析,但二者對具體因果流程的作用程度存在重要的差異。前者是直接導致結果產生,后者是利用他人主體行為導致結果產生。 造成型因果的結果歸責表現為行為人對事物的發展進程所做的支配,行為直接開啟或操縱了導致危害結果出現的自然的進程。簡而言之,主體的實際行為導致了不良事件的發生。在早期的研究中,主體行為一般指的是作為犯的身體行為,隨著研究的發展,人們也逐漸將心理行為歸為主體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理動機和實際行為共同支配了結果的產生。 引起型因果的歸責,是指由于為介入者實施危害提供了行動理由或制造了機會導致結果產生。這種結果歸責將注意力放在主體對他人的影響上,作為結果產生的近因存在。由于人生活在社會中,主體的行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分析引起型因果十分必要。具體言之,引起型因果主要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是教唆他人或幫助他人產生的共犯責任,第二種是特殊的故意犯罪,第三種是由于介入因素直接導致犯罪行為。在這幾種情況下,介入的第三方對整體事件的發生都應當承擔極大部分的責任。
2.義務維度下的結果歸責類型
在本體論中一般根據支配維度的理論分析刑事案件,這主要是針對作為犯而言,但是在諸多刑事案件中往往會涉及到不作為犯的因素。不作為犯作為不直接參與事件發展的第三者,很難用因果關系理論加以概括,于是人們提出了義務維度。不作為犯往往對事件的發生不問不顧,任其發展,導致了事件嚴重后果的發生。而與此同時,行為人本可以通過自身的主體行為干涉事件,將事件導向良好的方向,阻止消極結果的產生。 在因果關系上,作為和不作為不存在明顯的差別。原因在于因果判斷時作為和不作為均是依據條件公式,在作為犯中,條件公式衡量的是行為與結果在事實上的作用性關系;在不作為犯中,條件公式衡量的是作為與結果在假設條件上的作用性關系。兩者在邏輯結構上一致。
另外,等置性要件對此也做出了干擾,在等置性要件理論中,作為和不作為的差異在理論上被淡化。基于這些,用義務的維度對該類結果責任加以歸類處理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3.概率提升的結果歸責類型
在傳統的刑法理論中,結果歸責主要分為以上造成型因果、引起型因果和義務型因果。但是近些年出現的疫學因果關系說與風險升高理論,既不能證明直接導致結果的產生,又不能證明間接導致結果的產生,則無法歸納入其中的任何一種。疫學因果是行為與結果之間連條件關系都無法確鑿證明的因果關系,至多只能導致結果產生的機率增加。 風險升高理論往往被用于解決過失犯的結果歸責,作為犯因為違反規范提高了事故發生的風險而對結果負責。
二、關于事實因果與結果歸責的思考
關于刑法中的結果歸責問題,存在著雙層次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說與客觀歸責論三種解決方案。三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均是先利用條件公式對案件進行事實歸因,再在事實歸因的基礎上展開規范歸責的判斷。客觀歸責包括意志歸責和規范歸責兩個方面,該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是緣于因果關系理論,在許多案件中不能對于結果歸責給出充分的論證。對于雙層次因果關系說,歸因與歸責二分說在基本框架上較為合理,理論上較為可行,但是在學理上其概括太過抽象,對于實際案件的指導性不夠完整。尤其是對歸因的簡單化定位,扭曲了歸因與歸責之間的關系。
首先,在框架中歸因和歸責相互獨立,但是在實際中,在對刑事案件進行結果歸責時并不能將歸因當做單純的事實探尋,而是受到歸責目的的制約。在結果歸責的判斷構造中,歸因服務于歸責;按實際而言,歸因應當是歸責的重要組成成分,而不是與歸責相并列的獨立因素。
其次,結果歸責的過程往往會受到規范政策的影響,其貫穿于條件公式的使用本身和各種修改的始終,結果歸責符合的事實基礎也受其反制。
再者,對條件公式的倚重與運用,直接導致了對歸因層面存在論基礎的差異性的忽視。條件公式的等價性假定,抹殺了不同因素在原因力上的存在性差異。究根結底,條件公式只是人們對于事件結果與原因關聯性的推測,作為研究結果歸責的輔助手段而存在,并不能作為得出事實因果與結果歸責的主要原因。
就其消極意義而言,條件理論的過度拓展還極有可能導致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影響事件的正常發展。在諸多情形中,需要引入其他更低的關聯要求的事實表明,條件公式并不總是滿足法政策的要求。對條件公式的各式修正也揭示,條件公式并未窮盡刑法領域全部的事實因果關聯的類型。將條件公式的運用作為歸因理論的主要內容,忽略了存在論基礎的多樣性以及其對歸責判斷的意義。與此同時,二分說中歸因僅僅被視為單純的事實問題,與刑法中結果歸責存在多種類型的現實相悖。
由此,刑法理論在運用的過程中更加偏向于用統一的概念性命題來探究結果歸責的問題。這樣的研究總結太過抽象,不夠嚴謹,可供仔細研究的地方較多,潛在性的錯誤也比較多,阻礙了刑法理論的正常發展和刑事案件的正確攻破。為避免或改善此類問題,可以引入NESS(即充分原因中的必要要素)標準與概率提升標準,來彌補條件公式的不足之處。
概率提升取代條件公式必須要運用到疫學因果與風險升高,只要行為實質性地提高危害結果出現的機率,即肯定存在歸因層面的事實關聯。和前面談到的造成型因果、引起型因果與義務型因果不同,概率提升型因果類似于一個基本系數,具有修正既有類型的功能,而不是依據主體行為對結果的影響程度來判斷刑事涉及人的結果歸責。在實際生活中,概率提升型因果一般運用在刑事行為人創設風險的情況下。且該歸責類型在理論上并非與上述的三種歸責類型并列存在,而是作為造成型因果的補充,對刑事案件可能遺漏的問題進行補充,以求探究更加詳細完整的結果歸責。人們在進行理論探究時,較易受概念法學思維的影響,用一種理論對所有問題進行概括,以偏概全,但是事實上,刑法案件各有不同,除了擁有共性外,還存在著獨有的特殊性。因而僅僅通過單一的思維方式,難以準確探究案件的結果歸責。而是應當以多種理論為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多種結果歸責的方法,完整地探究整個刑事案件。
隨著刑事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造成型因果的弊端,一味運用造成型因果理論容易造成事件真相被掩蓋,不法因素逃脫法律制裁的現象。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刑事案件處理人員眼光會過于狹隘,只能看見眼前的現象,而缺乏對背后真相的敏銳度。
與此同時,引起型因果與義務型因果適用范圍不斷擴展,這樣的范式轉變導致更為寬泛的歸責判斷。為系統地解決集體不負責任的問題,教義學上試圖將理論重心放在重新塑造歸責標準方面。為此,人們引入以概率提升型因果為代表的全新歸責類型;擴張既有歸責類型的適用范圍;減少重構既有的歸責類型。
三、結語
在刑法犯罪中,結果歸責十分重要,是關乎整個刑事案件走向和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的研究依據。其中,事實因果是研究結果歸責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理論中,結果歸責主要有造成型因果、引起型因果與義務型因果這幾種類型。除此之外,根據新的研究,還有由疫學因果與風險升高代表的概率提升型因果。在進行結果歸責時,應當從多方面探究,不能局限于歸因-歸責果二分理論。一方面,歸因-歸責理論在理論上存在著諸多弊端;另一方面,該理論與實際刑事案件的處理在諸多方面存在沖突,不能完全擔當結果歸責的基礎理論。
注釋:
勞東燕.事實因果與刑法中的結果歸責.中國法學.2016(60).23-24.
胡靜.事實因果與刑法中的結果歸責問題分析.職工法律天地.2017(4).56-57.
熊明明.刑法中因果關系判斷標準之重構.西南政法大學.2016(13).45-46.
孫運梁.刑法中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之關系研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7).36-37.
張曉興.刑法上因果關系之“相當性”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6(2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