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改革,對依法及時懲治犯罪、提升刑事訴訟效率、健全刑事訴訟結構、完善刑事訴訟程序、推動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一項新的制度,有必要在立法涵義、法律適用、配套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加以明確,以利于在司法實務中切實貫徹落實。本文擬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運行中的若干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制度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 認罪認罰 坦白 刑事訴訟
作者簡介:王倩,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公訴部員額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35
一、關于“認罪”和“認罰”的含義
一是準確理解“認罪”。“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需要指出,“認罪”與“坦白”是有區別的:“坦白”是指行為人對案件事實經過的客觀描述,坦白并不意味著一定認罪;“認罪”是指不僅坦白案件事實,還要認識到自己行為是犯罪。因此,“認罪”必然包含著“坦白”。同時,“認罪”還應當包含“悔罪”,即既要認罪,又要真誠悔過,不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綜上,對“認罪”的判斷,要從“坦白”、“認識到犯罪”和“悔罪”三方面來掌握。
二是準確理解“認罰”。“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量刑建議的主刑和附加刑全部認同。如果表面上認罰,但在有能力和條件的情況下拒不退繳贓款贓物、拒不賠償被害人損失,以及隱匿、轉移財產逃避財產刑執行,都不屬于真實的“認罰”。同時,“應當聽取被害人意見”是指將被害人意見作為參考,而不能讓被害人意見影響案件決定。特別是針對被害人漫天要價及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到了盡力賠償和彌補,就可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踐中,對于已經退賠、和解的案件,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可以不再征求被害人意見,以免在其他條件都符合的情形下,單因被害人原因造成難以適用。
二、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范圍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沒有罪名和刑期上的限制,從輕微案件到重罪案件,從原本認罪的案件到原本不認罪的案件,都可以適用。這項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是輕案快辦,另一方面則是在疑難復雜案件及職務犯罪案件中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認罪服法,完善證據體系,取得良好的辦案效果。目前很多地方認罪認罰案件刑期大多數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對重罪案件的適用還較為謹慎和保守。今后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打消顧慮,放手適用。同時,對于重罪案件,雖然實體可以從寬,但是程序上可以適用普通程序。同時,“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手段殘忍、危害后果嚴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但不足以從輕處罰的”應當屬于不適用情形。認罪認罰從寬,不是一味的從寬,對于罪大惡極、必須予以嚴懲的犯罪,例如手段殘忍、社會影響惡劣、沒有從寬余地的死刑案件,如果從寬處理會明顯違背公平正義和社會倫理的底線,嚴懲犯罪比認罪認罰的意義更為重大,就不應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特別重大犯罪,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復雜、敏感案件,要視情嚴格把握,謹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這里的“謹慎適用”,要以重大、復雜、敏感案件是否具有認罪認罰的價值為標準來判斷,不是一律排除適用,如果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取得更好辦案效果的,即使屬于特別重大犯罪及社會普遍關注的復雜、敏感案件,也要積極適用該制度。
三、關于從寬處理的原則
一是應遵循“先認罪寬于后認罪,主動認罪寬于被動認罪,徹底認罪寬于不徹底認罪”的原則。先認罪寬于后認罪,是指在偵查、審查起訴、一審和二審等不同階段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應當依次遞減;主動認罪寬于被動認罪,是指主動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應當大于原本不認罪認罰的;徹底認罪寬于不徹底認罪,是指始終都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應當大于認罪態度出現反復的。適用中,應根據不同情形區別對待。
二是坦白、自首、立功和認罪認罰等從寬情節同時具備時,筆者認為,只坦白而不認罪認罰的,只對坦白進行從寬處理;既坦白又認罪認罰的,先按坦白依法從輕處理,再按照認罪認罰進行從寬處理。自首、立功和認罪認罰不存在重復評價問題,可以先對自首、立功情節按照刑法規定從輕處理,再按照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給予再次從輕處理。
三是依法運用相對不起訴。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應通過強化不起訴裁量權,發揮好檢察機關對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總量的調控功能,從源頭上將不具有起訴價值的認罪認罰案件分離出審判程序。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對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要放手適用相對不起訴。對認罪認罰后屬于沒有爭議、不需要判處刑罰的輕微刑事案件,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對認罪認罰后仍達不到法定證明標準的案件,要敢于擔當,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要通過對法院判處緩免刑、單處罰金案件的研究,加強對認罪認罰案件量刑結果的研判,對其中法院可能判處免刑或者單處罰金的輕微案件,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同時,正確評估不起訴案件。不起訴是訴訟的過濾機制和救濟措施,體現著刑罰教育功能和訴訟經濟原則,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要改變以不起訴率評價案件質量的簡單做法,建立不起訴案件常態評查機制。
四、關于認罪認罰案件的證據標準
認罪認罰案件不能放松證據標準。要避免對有罪供述形成依賴,重蹈“以口供為核心”的覆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能以減少事實認定和降低證據標準為代價,更要嚴格防止為達到認罪認罰而采取逼供、誘供等手段。對犯罪嫌疑人表示認罪認罰后證據仍不能形成完整體系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不能以認罪認罰為由進行處理。同時,要嚴防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冒名頂罪的情況。在簽署具結書前,應當由檢察人員向犯罪嫌疑人展示案件證據。首先,釋明證據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轉變對抗心理,真誠認罪悔罪。其次,速裁和簡易程序簡化了庭審示證過程,有必要通過訴前展示證據,彌補犯罪嫌疑人讓渡的這部分權利。
五、關于認罪認罰自愿性保障機制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不能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對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進行合法保障。一方面要加強對偵查階段認罪認罰自愿性、真實性的審查。尤其是對是否自愿認罪、取證過程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的進行審查。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證據開示制度。證據開示制度是在訴前向嫌疑人簡化集中展示于案件指控事實相關的證據,增強其對審判結果的預測性,實現各訴訟參與主體信息對稱,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六、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運行機制
首先,偵查階段應當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要適用階段,要進一步調動偵查機關參與試點工作的積極性。要高度重視偵查機關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建議。檢察機關可以與偵查機關召開聯席會議,協商建立認罪認罰案件源頭啟動機制。
其次,值班律師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運行非常重要。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專業的公訴人與非專業的犯罪嫌疑人在法律知識結構上不對等,在公權力對私權利的心理優勢上不對等,需要法律專業人士提供法律幫助,來彌補犯罪嫌疑人的天然弱勢。值班律師制度就是基于訴訟權利的均衡而設置的。當前階段值班律師的職責,主要是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講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含義、提供法律幫助以及到場見證具結書簽署。從發展趨勢看,學界和實務界正在探索強制辯護的擴大化,將來還要看具體規定。目前,有些地方建立了值班律師閱卷制度。值班律師閱卷,是由程序介入向實體介入的過渡,有利于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理性認罪認罰。《認罪認罰具結書》應當經辯護人或值班律師簽字確認,方為有效。對于決定相對不起訴的認罪認罰案件,也應當簽署具結書。具結書簽署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法院裁判作出之前要求撤銷,但應書面向辦案機關提出申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雖未提出書面撤銷申請,但對具結書及起訴書中主要犯罪事實、量刑建議及認罪表述提出異議或變更的,視為撤銷具結書。
最后,對共同犯罪中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人擔心會造成同案不同判,上訴率上升。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正是要通過同案不同判,來突出認罪認罰和不認罪認罰在處理結果上的反差,讓拒不認罪認罰的人明白認罪態度不同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實踐中,部分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得到從寬處理,對促使其他同案犯認罪認罰往往起到關鍵作用。同時,認罪認罰從寬是以“人”為對象,而不是以“案”為對象,同案犯不認罪認罰不能影響和剝奪其他人認罪認罰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理論反思——基于刑事速裁程序運行經驗的考察.當代法學.2016(4).
[2]陳衛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中國法學.2016(2).
[3]孔令勇.論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一種針對內在邏輯與完善進路的探討.安徽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