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大多數人關注的是法院判決,而忽視了審查批準逮捕環節對刑事案件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定。檢察機關在審查批準逮捕時,會對一個案件的性質、偵查方向作出判斷、指導,對于可能屬于民事關系的經濟類案件更是慎重對待,如合同詐騙案件。本文欲通過檢察機關審查逮捕的一個案例來分析檢察機關對合同詐騙案件審查逮捕的適用條件,探究刑事合同詐騙與民事合同欺詐的界限。
關鍵詞 合同詐騙 合同欺詐 審查逮捕 非法占有 履行能力
作者簡介:唐國棟,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資源法、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44
《刑法》第224條規定,合同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民事合同欺詐是指以獲取不平等的經濟利益為目的,在經濟活動中故意以不真實的情況使他人判斷錯誤,從而達到優于對方當事人經濟利益的行為。 司法實踐中明晰二者的界限,有利于刑民分流,避免刑事處罰范圍的擴大。
一、案情簡介
甲公司的趙某、韓某自稱在某鉛鋅選礦廠有大量礦產,經中間人呂某介紹,湖南乙公司代表匡某實地考察后,雙方簽訂了兩份鉛、鋅精粉購銷合同,貨款共計500萬元,乙公司分兩次支付完。但是甲公司在收到500萬元貨款后僅向乙公司發送260萬元的貨物,其后未發過任何貨物。乙公司多次催促甲公司按約發貨,甲公司一直借故推遲。后經雙方多次協商,達成甲公司返還乙公司購貨款的協議,但因甲公司無資產履行還款義務,故乙公司以甲公司實施合同詐騙報案。
公安機關立案后,趙某在偵查機關接受訊問時辯解稱,當時虧本賣鉛鋅礦給乙公司是為了促成這筆交易,因為中間人呂某說如果此筆交易完成,就考慮投資300萬到甲公司,甲公司可以在三年內使用該300萬元,但要保證呂某三年后在甲公司的礦上有優先購買權。如果呂某的投資款到賬,甲公司可繼續履行對乙公司的合同義務,但最終呂某的投資款未到位。且案中的礦廠并非甲公司所有,甲公司自有的礦廠沒有礦物。
公安機關報捕,檢察機關審查后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不批準逮捕的理由如下:
1.趙某、韓某在簽訂合同前對鉛鋅現貨的所有權問題上故意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事實需要繼續查證。
2.趙某辯解稱挪用乙公司購貨款卻不至于喪失履約能力的理由(呂某承諾的投資資金)的合理性無法排除。
3.資金的具體、完整使用去向、趙某個人、甲公司及其關聯鉛鋅礦廠在案發當時的資產狀況、負債狀況、經營狀況、經營前景等需要繼續調取證據予以查明。
二、案例分析
綜合案件具體情況來看,偵查機關主要認為交易的鉛鋅礦并非甲公司所有,而甲公司虛構對該礦具有所有權。其次,甲公司不履行繼續發貨義務,亦不退還購貨款,其行為明顯是想占有乙公司的購貨款。最后,甲公司案發當時沒有其他經營業務,無履行能力。
檢察機關主要持以下看法:第一,甲公司與案中的選礦廠存在合作關系、代銷關系還是買賣關系不明,是否對該鉛鋅礦具有所有權或者可預期取得所有權的事實不清。第二,甲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案發時的經營狀況、資產負債情況不清,無法判定甲公司是否具有履行能力。第三,趙某辯解呂某曾說過向甲公司投資300萬元,甲公司以預期可能取得的資金作為自己對乙公司具備履約能力的體現,對趙某的辯解有待核實。第四,從甲、乙雙方長期交涉來看,甲公司有制定還款計劃的行為,有償還意愿,迫于無錢兌付,無法判定其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的主觀心態。
公檢兩家的分歧在于:
1.甲公司虛構鉛鋅礦的所有權是為了非法占有乙公司的購貨款,還是為了促成這筆交易,取得呂某的投資款,而后繼續履行對乙公司的發貨義務,甲公司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乙公司購貨款的主觀故意?
2.甲公司無法履行剩余發貨義務的原因是什么,甲公司有無履行能力?
檢察機關對合同詐騙適用逮捕強制措施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履行能力為基點。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常以下列情況認定:
1.行為人主體身份是否真實,是否為適格合同主體。
2.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的履行能力;3、行為人有無積極履行行為,及未履行原因。行為人的履行能力要綜合整個合同期間來看,不可一刀切,以事前或事中某一時間段的履行能力來斷定。
三、理論研究概況
合同詐騙罪的法律規定及理論研究,均要求行為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對于非法占有目的,學術界存在主觀標準、客觀標準、主客觀相結合標準的不同觀點。主觀標準以行為人的供述認定,即行為人承認有占有他人財物的主觀心理。客觀標準要求對行為人的實際行為進行推定。主客觀相結合標準除行為人供述及辯解,還需結合客觀行為,堅持主客觀相一致原則。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廣受認同。天津市河西區檢察院張鵬成認為,合理判斷非法占有目的產生時間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產生時間不應包括“事后”的情況,原因在于犯罪故意無溯及力且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
對于民事合同欺詐,史尚寬先生指出,欺詐是為了使相對方陷入錯誤而故意為之的意思表示。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陳燦平認為,民事欺詐行為人意圖使用欺詐性手段多占“因法律規定不明或雙方約定不明或客觀情勢變化而引起爭議”的對方財物,雖有欺詐惡意,但仍可在民商事領域內通過違約金、賠償損失等途徑解決,有補救合同的可能。合同欺詐是以合同為載體,采用虛構事實真相的方式,使對方處于不利地位,損害他人利益,以獲取自身較大利益的行為。實施合同欺詐的行為人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其最終目的是獲取不對等的利益。
概而言之,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的相同點在于:皆依托合同,主觀上行為人都存在故意心理,客觀上以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欺騙他人,此外,還具有使人相信其具有合同主體及履約能力的表象。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
1.主觀心態上,合同詐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行為人以“合同”的幌子實現對標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并無真實履行意愿。合同欺詐不要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行為人非故不履行合同,只是希望或者放任合同在現實公平的情況下,謀取超乎合同正當利益之外的不當利益。
2.發生時間上,合同詐騙從合同簽訂至履行過程中均可發生,合同欺詐出現于簽訂合同時。
3.履行方面,合同詐騙的行為人未積極履行合同,而是無故拖沓或者攜款潛逃或者另作他用,實施合同欺詐的行為人通常會積極地履行合同。履行能力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并不是認定是否具有履行能力的單一標準,還要結合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及行為表現來看。
四、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的界定
虛構事實在審查逮捕時并非一律認定為合同詐騙,從檢察機關對合同詐騙適用逮捕的條件及理論研究現狀來看,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及“履行能力”。
認定犯罪嫌疑人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除有罪供述,還應當通過客觀行為進行推斷,一般是從履行能力上進行推斷。我們認為,以下三種情況應以普通民事經濟糾紛來處理,不宜認定為合同詐騙:
1.合同簽訂時具有履行能力,而后喪失履行能力,但采取積極措施償還債務,雖仍未清償債務,但不可輕易斷定為合同詐騙罪。
2.為了創造合同機會,簽訂合同時虛構履行能力,但后來幾經努力又具有履行能力,并履行了合同,中間可能存在履行瑕疵,但依然不可認定為是合同詐騙。
3.合同簽訂時不具有履行能力,中途具備履行能力,并履行部分,但剩余部分未得到完全履行,行為人無拖欠抵賴的意思及行為表示,有資產即履行,不認定為合同詐騙。如果行為人迫于對方追討,偶爾履行,或者是本身資不抵債,借新抵舊,或者是對取得的財物不當處置,如隱匿、揮霍、從事非法活動等,置自身于無履行能力的境地,應考慮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主觀故意。
我們常在新聞報端看到“老賴”字眼,“老賴”是對失信被執行人的稱謂,其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判。對于老賴的懲治,除了限制出行、限制高消費等,嚴重的還會涉及司法拘留。對老賴尚未鋪天蓋地以拒不履行判決、裁定罪懲罰,我們在界定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時,應將履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進而對非法占有的目的進行推定。有錢有能力不履行合同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不必非得以刑事強制措施相威脅,震懾行為人,要嚴格適用合同詐騙罪的審查標準。
理論及司法實踐對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的區分存在模糊地帶,也會由于證據的缺失而難以將本為合同詐騙的案件用刑法來規制。對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理論界認識較統一,但是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仍然是區分二者的難點,只有結合案件證據進行推定,但是要嚴格進行推定。此外,屬于合同欺詐的案件要做到不因“受害方”的鬧訪而定性為刑事案件,避免刑事懲罰的手伸得太長。
注釋:
http://www.spp.gov.cn/spp/fl/201802/t20180206_364975.shtml.
王培.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之辨析.理論探索.2004(3).
http://www.spp.gov.cn/spp/llyj/201805/t20180523_379456.shtml.
史尚寬.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24.
唐小冬.民事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界分的表達路徑.理論與改革.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