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隨著女生校園欺凌事件在網上不斷被曝出,女生被同性同伴欺凌的問題逐漸成為大眾議論的一個新的焦點。目前國內對女生校園欺凌的研究比較少,通過這些僅有的研究,便可以發現女生欺凌行為發生最直接的一個因素就是與同輩群體的互動中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本文認為研究同輩群體與校園女生欺凌行為的關系十分必要,并且可以根據社會工作的專業技巧有針對性的提供一些有效的干預措施來預防和解決此類事件。
關鍵詞 中學女生 欺凌 欺凌者 受欺凌者 同伴
作者簡介:么媛,天津理工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91
近些年發生的多起校園欺凌事件中涉及女生被同性同伴欺凌的事件越來越多,研究者們對校園女生欺凌行為問題的原因分析在一步一步地推進,目前國內對校園欺凌特別是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仍有繼續探索新方向的空間,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國內學者們已明確說明了女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對校園女生欺凌行為有重要的影響因素,近而從同伴互動的意義上對校園女生欺凌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理解女生欺負行為的發生與發展提供新的角度,以期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一、中學女生欺凌行為中同伴的互動過程
(一)形成階段:女生與同伴的交往
中學女生大部分活動時間在校園,她們最常接觸的群體就是同班、同寢室或者同年級的人,在尋找自己的伙伴的過程中,需要互相接觸,彼此試探對方的反應。每個女生有自己獨有的個性,有些人會主動積極的與身邊同學互動交流,有些女生可能就比較被動。她們與同伴的互動中,關注他人與自己的相似性,和他人身上能夠吸引自己的人,發現共同的喜好,相互結識。
(二)對立階段:女生之間關系惡化
女生親密的同伴群體有她們特有的價值觀念,在彼此親密的接觸過程中,逐漸建立自己的地位、構建穩定的成員,逐漸發展群體的凝聚力,也形成對外部的排斥。同時在群體內她們會有共同的文化、行為習慣、表達語言的方式和共同的規范等方式證明她們是屬于同一個群體,增強了她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了達到對邊緣化成員的懲罰,其他成員會團結起來孤立她,語言或者眼神上表現出排斥以給對方暗示,起到警示作用。
(三) 欺凌階段:女生欺凌行為的發生
欺凌行為發生時,就證明女生與同伴間的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處于青春期的她們也掩藏不了自己的情緒,繼而產生更嚴重的欺凌行為。僅僅是因為女生之間爭風吃醋這件小事情,但卻有損自己權益、情面或尊嚴的小事,如一句不順耳的話、一個看不慣的動作、一句輕微的批評和指責等等,她就會采取一定的行動對之懲罰。但這就是一次讓欺凌者發泄情緒的機會。在欺凌的整個過程中,也是欺凌者通過共同的行動來不斷加強內部的凝聚力,這一行為則成為群體共同行動的主要形式。
二、中學女生欺凌受同伴影響因素分析
(一)主體因素對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1. 欺凌者
欺凌者不單單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里的成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導者,一般是脾氣暴躁,易被激怒的人,對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應強烈,對事物缺乏理智的看待,比較沖動。同時存在認知偏差,持有與社會規范相悖的價值觀。另一類是依附者,她們也欺凌行為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角色,為了不被群體排擠,因而把欺負作為謀取同伴地位的方式,以實現自我的需求。
2. 受欺凌者
受欺凌的人往往在群體中處于弱勢的地位,極易經常遭受欺凌,她們的性格比較內向,可能由于缺乏安全感,與他人的相處中十分敏感,面對他人的攻擊,內心的反應十分強烈。有些受欺凌的女生可能在語言和行為上沒有強烈的反抗,這對于她們的內心卻十分痛苦。相對于欺凌者長時間折磨,只能讓她不斷的忍耐,這也會導致受欺凌的女生產生消極的自我概念,慢慢在自己的意識里形成較低的自我評價,自卑感會越來越強烈,也會無視自己的需求,對自己產生懷疑,壓抑自己,所以欺凌對受欺凌者來說,傷害是巨大的。
(二) 同伴互動對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1. 情緒感染
情緒是極易傳染的,尤其是在群體中,情緒會使每個人完全失控。在欺凌過程中,負面的情緒更加高漲,不僅在同伴中情緒會互相感染,更甚至讓欺凌者一方的理性蕩然無存。欺凌者會明顯感受到同伴情緒的暗示和影響,主動的重復其他人的行為。情緒感染可以使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失去理性,將道德規范的束縛拋之腦后。一旦處在群體激情中,人就會完全喪失理性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整個群體的情緒也如洪水猛獸,兇猛異常。在女生群體欺凌行為中,基于情緒的相互感染,支配群體的也必然是最狂熱的情緒。
2. 心理需求
在同伴群體中,女生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并建立友誼,同時在集體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尊敬和贊許,將會獲得依戀感、親密感、同盟感和歸屬感。于是,女生欺凌群體中的順從者和默認者對暴力的促進起了關鍵性作用,即使她們認為順從和沉默并不表示鼓勵或者行動,但是當最初的欺凌行為沒有引起反對或制止時,發動欺凌的女生就變得越來越暴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欺凌行為,女生在與同伴的相處中需要權力和地位。女生也有心理方面的需求,需要安全感、自尊心和虛榮心。
3. 行為方式
女生與同伴的交往中,行為方式也會受到同伴的影響,同伴之間的互動會改變個人的認知,從而改變行為方式。欺凌行為會在女生與同伴互動中產生很多不良的結果,最終會影響自身的行為方式,也可能將這種消極的狀態一直延續下去。中學生中不良的互動中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比如攻擊他人、故意搞破壞、還有不當情緒的宣泄,這會影響同伴的行為方式。
三、社會工作干預措施
(一)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創造健康氛圍
社會工作者應協助學校開展靈活多樣的文體活動,分散學生注意力、緩解學生壓力、規范學生行為、疏導學生精力,從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發現生活的魅力,體會生活的美好,從而能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另外,學校應致力于培養高尚的校園精神和良好的校風,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與摩擦
引導校園女生良好的人際互動,做好預防控制工作。社會工作者首先必須從女生人際交往層面出發,積極設計健康的人際互動方案,開展女生關于人際交往的團體輔導活動,培養女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她們的自信心。與同伴發生矛盾和摩擦時,學會有效溝通,及時化解矛盾。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學校開展人際交往的課程,告訴學生該如何交往,也可以開展專門針對女生群體人際交往方面的指導講座。
(三) 矯正欺凌者的行為,為受欺凌者提供心理咨詢
發生欺凌行為后,社會工作者要從認知、心理以及行為層面幫助并引導正處于成長期的女孩能夠健康成長,也提醒學生不要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讓自己走極端。對于受欺凌者,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專業的支持服務,包括免費的心理健康咨詢,以及幫助受害者重新建立與同學或周圍人關系的支持,定期家訪,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對于欺凌者可以對其行為及思想加以矯正,加強對其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讓他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引導女生合理參與群體生活,培育和諧人際交往環境。
四、總結
中學女生校園欺凌事件是一種以中學女生為主體的危害性非常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欺凌者在實施欺凌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是主動的,但是大部分是被迫隨從旁觀的,絕非是有虐待傾向的危險分子,而是實在青春期的階段受不良影響心理扭曲的反應,她們實施的欺凌行為也不是她們天生就會的,也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們不能一直譴責她們,而是要探究現象背后的原因,并尋找適合于她們身心發展的、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國家和社會逐漸重視校園欺凌事件,也在不斷制定對策來努力減少女生校園欺凌,加強對女生在行為規范、法律知識以及生命的教育,積極向上的活動,引導她們向健康美好的道路走。同時也要重視對女生的關愛和保護,給她們創造一個平等安全的環境,促使她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嵐.看不見的角落——關于我國中學校園里的女孩欺凌現象的研究.重慶師范大學.2014.
[2]張文新.學校欺負及其社會生態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3]王美芳、張文新.中小學中欺負者、受欺負者和欺負——受欺負者的同伴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2 ).
[4]張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兒童欺負行為的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 (1 ).
[5]張文新.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特點.心理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