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祥瑞 楊帆 王鋒 唐亮 張羽 劉楊 李楊
【摘要】目的:探討護生的情緒、人格與反事實思維之間的關系。方法:采用測量法和實驗法對113名護生進行研究。結果:⑴積極情緒狀態易于引發下行反事實思維,而消極情緒狀態易于引發上行反事實思維。⑵神經質與反事實思維類型存在顯著相關關系(P=0.62),而內外傾、精神質與反事實思維類型的相關關系不顯著。⑶性別與反事實思維方向的關系顯著(P=0.005)。結論:性別、人格及情緒對反事實思維都存在一定的影響,被試的性別、情緒狀態、神經質可以有效預測被試反事實思維的類型。
【關鍵詞】情緒 人格 反事實思維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基于社會網絡視角大學生社會適應影響因素的追蹤及內外聯動的縱向干預研究”,編號:15SHC02。
【中圖分類號】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236-01
20世紀80年代Kahneman等人第一次提出“反事實思維”,在他的理論的指導下,Byrne(1997)認為如果沒有反事實思維能力,人們可能很少會感到有希望,很少會懷有雄心,很少會意識到自我進步,很少會產生厭倦或好奇[1]。反事實思維是人類意識的一個重要特征,本研究對情緒、人格及反事實思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被試選取某醫學院校一、二年級護生共120人,剔除無效數據后為113人,其中男生55人,平均年齡為19.87歲,女生58人,平均年齡19.73歲。其中56名被試給予積極情緒反饋信息(男28人,女28人),57名被試給予消極情緒反饋信息(男28人,女29人)。
1.2研究工具
1.2.1艾森克人格問卷
共88個題目,內容包括內向-外向(E)、情緒性量表(N)、精神質(P)和效度量表(L)4個分量表。
1.2.2情緒誘發材料
情緒啟動材料由20道瑞文高級推理測驗組成,被試完成后,給予不同的反饋信息,一類為積極反饋,一類為消極反饋,以誘發被試的不同情緒。
1.2.3反事實思維情景故事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研究的經典股票故事改編,用于引發被試的反事實思維。
2.結果
積極情緒狀態的不同強度間的反事實思維差異不顯著(χ2=.666,P>.05);而消極情緒狀態的不同強度間的反事實思維差異顯著(χ2=7.980*,P<.05),表明消極情緒狀態的不同強度對反事實思維有顯著影響。經點二列相關分析得到神經質、內外傾及精神質與反事實思維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2,0.09和0.06。經點二列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神經質與反事實思維的相關達到及其顯著水平,二者存在顯著相關。
由SPSS所輸出的初步logistic回歸模型所得,性別、情緒反應、神經質的系數值達到顯著水平(分別為P=0.007,P=0.000,
P=0.000),因此選擇強迫進入法使所有自變量進入回歸模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其中性別、情緒反應及神經質得分與反事實思維密切相關,而內外傾、精神質與反事實思維的關系不顯著(表1)。由回歸模型所得分類預測結果可知(表1),整體的分類正確率為79.2%,自變量能較有效地預測樣本在因變量的結果。
3.討論
從研究所得可見,性別、人格及情緒對反事實思維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一方面從知的角度,以反事實思維策略探索心理問題形成的根源并進行積極的干預,例如通過反事實的心理模擬,是個體意識到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從而為采取相應行動獲得理想結果奠定基礎,轉變個體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從情的角度調節已有的情緒狀態,從而避免負性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將會對個體的良好個性和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Byrne,Ruth M J.Counterfactual Thought. Annu Rev Psychol:2016,67:135-157.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出版,1999.
[3]Stanley, Matthew L;Parikh,et al..Emotional intensity in episodic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Conscious Cogn:2017,48:283-291.
[4]Feng, Xue;Gu, Ruolei;Liang,et al.Depressive states amplify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Int J Psychophysiol:2015,2:93-98.
作者簡介:
賈祥瑞(1984年-),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