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琴菊
傳統水稻種植作業中采用人力進行插秧、收割,勞動強度大、耗費時間長、生產效率低,在市場需求量增大,農村勞動力流失的大環境下,機械化育、插秧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但目前機械化育秧、插秧在農村地區的使用經驗并不豐富,相關部門的技術工作有所欠缺,需要集中力量提高機械化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經濟發展速率。
1. 水稻機械化種植現狀
我國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在相關部門大力推廣下已經逐漸占據總水稻種植面積的40%,產量約為總產量的一半,在全國范圍內有7個省份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超過700km2,其中北方省份居多,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已經成為我國水稻種植的主要發展方向,正在逐漸占領我國水稻種植市場,對傳統人力種植作業形成巨大沖擊。
2. 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
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程度高,種植出的秧苗在種植25~30d范圍內,能夠達到三葉一心,秧苗高度在12~17cm之間,單棵秧苗白根數10條以上,且秧苗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生長整齊、綠色適度,秧苗根系相互盤結,提起不散的標準就是合格的秧苗。
2.1 秧床
秧床一般選擇排水效果良好、所處地勢相對平坦、取水方便的田地,能夠有效滿足水稻種植的大部分需求。在水稻種植開始前進行深耕,滅除雜草、預防病蟲害、利用原生雜草和肥料進行水稻田基底培育;深耕后根據水稻田面積大小進行分墑,3m開雙合墑,墑寬達到1.5m,長度按照水稻田長度而定。
2.2 育秧土
水稻種植中育秧時選用秧田泥或雞糞土,這兩種土酸堿度適中,且內部有機質含量較高,土質疏松、通透性好。使用前,育秧土要提前一個月進行準備,根據1畝育秧田需用120kg左右的育秧土的標準,在120kg育秧土中加入25kg的鈣、20kg的干細糞、0.5kg的水稻壯秧靈、3kg的辛硫靈,混合后進行過篩作業,除去土中的石頭等雜物后進行堆捂。
2.3 篩選稻種
水稻種子需要在正式入田種植前進行篩選和培育,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土質條件篩選合適的稻種,例如云南省水稻種植多選“楚粳”系列;稻種篩選后播種前,可以用吡蟲啉類藥物進行72h的稻種處理,可以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對水稻種子的影響,對稻象甲、稻負泥蟲、稻螟蟲等水稻田常見病蟲害也有效果;72h后撈起晾干的稻種就可進行機械播種作業。
2.4 播種
水稻利用機械進行播種時,每盤谷量在130g左右,基本上大田播種以25至28盤為最優播種量。播種時,將播種軟盤置于水稻機械的鋁塑板上,將準備好的營養土裝入盤中,土量達到盤深2/3處即可,然后進行噴水、播種、覆土等作業;稻種播種好的軟盤在秧床上鋪好,并對外露的種子進行重新覆土,軟盤之間要保持整齊、緊密連接,軟盤下部與秧床貼合。
2.5 澆水覆膜
播種軟盤在秧床上鋪好后要開始進行育秧,首先通過噴壺將軟盤中的土澆透,然后鋪上稻草或者麥稈制成的席子,最后要對育秧中的軟盤進行保溫和保濕,通常情況下農田中使用無紡布,但倒春寒影響嚴重的地區最好使用農膜或搭建大棚對秧苗進行保溫、保濕,使秧苗不受外界低溫的影響,有效提高育秧成功率。在育苗過程中要注意補水,不可使秧床土發白,也不可水量過多;秧苗出土2cm左右時進行揭膜作業,揭膜需在日平均氣溫12℃以上時進行,若夜間低于這個溫度還要重新蓋膜;在此階段,可采用敵克松的澆施防治秧苗枯病,噴施三環唑防治病蟲害,保證秧苗順利生長。
2.6 稻田準備
育秧后要準備機械插秧作業,在此之前先要準備好稻田的狀態,保證稻田泥漿沉、實,水量適中,并根據稻田肥力狀態進行肥料適度施加。稻田水量穩定保持3d后即可進行機械插秧作業。
2.7 機械插秧準備
作業前需要對機械插秧機進行調試,避免機械運轉出現滯澀、卡頓、碰撞,確保順利作業;秧塊緊貼秧箱,接頭處對齊,防止漏秧;根據大田面積、泥腳深度調整水稻秧苗的株距和機械的單次取秧量;設置機械插秧深度,確保機械走過處,秧苗不漏、不傷、不漂、不勾、不倒。
2.8 插秧后管理
機械插秧后,稻田中需要保持3cm高的水層,并在7d之內進行間歇性的灌溉、撤水晾田作業,幫助秧苗根系扎穩,促進秧苗生長。插秧15d后開始進行追肥作業,30d后根據秧苗生長情況確定是否再次追肥。待水稻苗成功分蘗后,在分蘗期和孕穗期使用三環唑噴灑的方式防治稻田葉瘟和穗瘟。抽穗后要注意對稻田水量的控制,因為抽穗后水稻的根系逐漸開始出現老化現象,對土壤的抓持力下降,水量過多容易引起水稻倒伏,影響后期結實產量。
綜上所述,隨著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降低稻農人工勞動量,提高播種密度,使水稻種植產量和質量不斷上升,但水稻機械作業畢竟屬于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還需要科技人員和稻農不斷積累種植、育秧、插秧經驗,為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優化和推廣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214421 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人民政府農村工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