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薏濃
爸爸媽媽帶著我來到市里最好的小學,在門前頂著烈日排了許久長隊。我來到一個小屋子里,一位老師問了我許多問題,具體內容已經不甚明晰,但還記得那我從小到大都沒有經歷過的急促和難堪感——碰到了許許多多不會做的難題。也許是幼時的時候過得太灑脫快樂,當真正要成為一名學生的時候我就顯得那么措手不及。在顯然不是一位天才少女的情況下,我跌跌撞撞跑遍了整個北京的學校,終于在一個立交橋下的小角落找到了我的母校。
小學的時光里,學習顯得是那么得心應手。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有自得的快樂,是每次發完新書就急促翻閱的那種興奮,也是課上想要回答問題微微顫抖的手。望著現在試卷上的點點紅筆字跡,難免回憶起小學時候大家都能考一百分的時光,那時候學習并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我充滿著希冀地盼望著每次的測驗,那次次的優秀仿佛我堅毅的后盾和肯定,讓我心滿意足。
大概也是在小學,我發現了我對于寫作的熱愛。每次自習課,我都偷偷跑到樹底下去翻書看,樹葉落到粗糙的紙上,滑落得很慢很慢。感嘆于句子怎么能夠寫得那么漂亮和美麗,我也開始笨拙地模仿著,甚至寫成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說。那孩子的筆體展現地是刻意的,笨拙的但又充滿希望的語句。沒有技巧,真誠和野蠻生長的熱愛,就像初春雨水打濕土壤下充滿著勃勃生機的一切。
上初中后第一件新鮮事就是我明白了原來上了中學真的可以自己判作業。開學第一天的我還躺在被窩里讀著小說沾沾自喜,結果第一次測驗就潑了我一盆現實的冷水。看見那兩個一百折成一半的數字,我感覺天旋地轉,這使我第一次明白: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學的榮光還歷歷在目,十三歲的女孩子自強而脆弱,朝著自己所構建的神壇怒氣沖沖地奔跑著——在對于成績不斷地追逐中,我開啟了別人眼里三年的學霸模。總的來說就是書不離手題不離口,吃飯睡覺上廁所都在學習。若問我這三年來快樂不快樂,那我只有看見分數的時刻才能片刻地雀躍著,其他的日子都是半夢半醒的。也時常想起小學時偷偷把詩詞打印成冊背誦的時光,或者是那些我所夢想的文字。在鋪滿了數學符號的卷子上,我卻難以壓平那無所期待的灰燼,寫下,也真正地去相信未來。所以即使初中三年我用完過上百根水筆,真正書寫我內心想法的次數,卻寥寥無幾。中考結束時,看著那圓滿的分數,一瞬的快樂卻霎時被三年的苦澀所掩蓋,喉嚨里似痛非痛的沖擊感,至今我還記得。
在脫離了題海之后,經歷了一個暑假的狂歡,我重新拿起書本。因為不想再讓我的嗓子再一次受折磨了,我沒日沒夜地思考學習的意義。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是夢想,是我的夢想和爸爸媽媽的夢想。可是有些東西不能丟棄,比如初心,比如熱愛。我太明白應試教育下的壓力和現實了,我必須以最好的姿態來迎接三年后那決定一生的考試。但我卻還想賭一把:快樂的事情難道不算一種學習嗎?學習真的不能是快樂的嗎?我記起小學某個下午落在我書頁上的那片樹葉,我不想也絕不能就讓它這么滑落。
我參加了學校里的詩社。那個并不高挑的女孩子從此出現在每一個充滿文字和思考的角落里,用執著的目光鑒定地望著那些燦燦的光。此時對于單純的文字,我更喜愛思想。將思維的觸角伸入字里行間那種攫取的快樂是清醒的快樂。這種思考更加地吸引我,讓我的思維變得靈活。我感覺到幼時那棵幼苗在飛速地生長著,在陽光和雨露慷慨地播撒下,蔓延到擁有巨大密度的藍色的天空。
思維一旦靈活,就很容易去應用到平時的學習中去。慢慢的,我竟也不覺得學習和快樂是沖突的了。對于文學的思考就像是閥門,讓我對于學習這個概念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見了它快樂的那一面。曾經那個對數學深惡痛絕的少女,現在就算是面對難解的數學題也能生出幾分樂趣。“ 數學也是充滿邏輯美麗的學科啊。” ——我仍難以忘懷數學老師幽默而鄭重地沖我說下的這句話。其實和文學一樣,每一種學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解楊輝三角形,深深驚嘆于數字的美妙和數理的驚奇;讀商鞅變法,久久感慨于思想之先進和社會之革新。這些快樂是我在初中從未得到的,因為那是并不深入的探索,是浮于中考大綱的掌握。
而這些魅力的前提,就是思考力。無論是詩頁還是正弦符號,英語字母或是化學試劑,都需要用思考來擦去那表面看似晦澀的塵土,窺探到其中真正的樂趣。當我感覺到自己的大腦在運轉,那種感覺就像是夏日在小溪里游泳一樣的暢快——這本身就令人愉悅。初中的我站在岸上搖扇子搖的手臂都快斷了,卻不會扎進那清涼的自由的水里,所以我把應試當成借口,當成一位少女苦行僧高傲的名頭,殊不知這并不是什么影響學習的快樂的根本原因。現在,無論是在狹小的書桌旁還是廣闊的天地下,我都大口而肆意地呼吸著。因為我已經明白學習是一種快樂,是思考后得到學習內容真諦的快樂,也是思考和探索本身的快樂、
多數人對于學習說著深惡痛絕,但又時常被吸引,在愛和不愛之間徘徊著。我也不能免俗。但仔細想想,學習真的是這樣一個不停往復的過程嗎?我想未必。現在想來,小學時對于學習的熱愛或許只是出于一個孩子對于分數和表揚的反饋,和初次嘗試到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而長大到現在,我才真正懂得了用熱愛去激發熱愛,再用這種帶著溫度的思考,不斷戰勝自己對于學習的瓶頸,達到對知識本身的探究的熱愛。
學習的真正意義,就是這樣的前進吧,看似兜兜轉轉的回環山路中,殊不知山峰的頂端已經在張開懷抱迎接自己。哲學上講事物是具有上升性的,在愛和不愛之間單純的往復并不能稱之為學習的境界,只有不斷地突破那個“不愛”抑或是“厭煩”的瓶頸期,達到更高級的快樂,才是我所想要的。過去如此,以后更不會停下。畢竟,踏世上,高峰總要攀,碧血染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