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評論一直伴隨著中國文學的發展而發展,甚至在許多時候還扮演著嚴師的角色,為文學長遠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輿論保障。文學評論是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它并不依附于其他文學形式而發展,然而目前國內文學評論與其他文學形式發展不同步,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從文學評論的歷史發展談起,討論了文學評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文學評論;歷史形態;概念;功利主義
作者簡介:李晉山(1983-),男,漢族,山西朔州人,研究生學歷,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02
文明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長久的積累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文學作為文明一個組成部分,也是這樣。對于文學而言,文學評論則像是一位良師益友,為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在整個文學史上,文學評論一直是獨樹一幟,部分作品的立意、文采是普通文學作品遠遠不及的。但是在當代文學發展中,評論文學的地位有所下降,不利于我國文學的繼續發展。
1、文學評論相關概念分析
明確文學評論的相關概念是我們分析文學評論歷史與現狀的前提,也是我們研究文學評論的第一步。首先是文學評論的定義,文學評論是依據一定的規范,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得出相對客觀的評價。這種評價多以批評為主,主要的目的在于透過文學作品的表面解構其內在思想,達到與作者深入交流的層次,評價作者在寫作時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水平,從而判斷出文學作品的質量和價值,形成一個符合時代的評價標準,起到為文學的發展指明方向的作用。其次是文學評論的形式,對我國整體的文學史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形式各不相同,內容也都別具一格,但是主要可以分為詩歌、話本小說、傳記等,這些形式文學評論自然也都有。除此之外,隨著現代社會影視作品的蓬勃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利用影視作品作為文學評論的載體的現象。文學評論雖然有獨立的形式,但也從屬于文學,因此會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符合時代發展的特色。最后是文學評論的作用,文學評論不是攻擊某一作品的工具,不能為批評而批評,它是一種具有深度的批評,是為了引導文學創作更好的發展而進行的多角度的批評。文學評論對作品好的一面往往不會過多闡述,只會明確地指出各種缺陷和不足,其作用是幫助作者提升寫作技巧、拓寬創作思路,幫助讀者分析文學作品的內在思想,建立正確的解讀模式,從而在整體上改善文學發展的土壤。
2、文學評論的歷史形態
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批判性思維的出現,這標志著一個文明具有了反思的能力,有了繼續發展的可能性。文學評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是文學批判性思維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也是文學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一。就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而言,創造和反思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學創作的一種創造,文學評論則是對這種創造的反思,是否合適、質量如何這些都是文學評論的范疇,也是推動文學創作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當然,文學評論的形式不是一出現就固定的,內容也不出一開始就奔著改良文學而來的。文學評論的初期是對文學作品單純的賞析評價,促進讀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奇文共賞的目的。例如,春秋時期孔子評價《詩經》思無邪,并沒有牽扯到《詩經》的優劣,只是孔子讀完《詩經》有感而發。評論從根本上來說是讀者基于自身認識,組織凝練的語言表達對作品的想法,這本身就帶有一種交流的思考。
文學評論從一般意義來講也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文學作品,例如《氓》中“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其實也是一種評論,通過對事件的分析議論闡述某種觀點。在文學評論中,敘與議是其兩大基本形式,只敘述不議論會顯得比較冗長且欠缺深度;只議論不敘述又會讓人不知所云,難以理解。評論應當有敘與議,通過敘述讓議論更加清晰有力,例如在《天運》中,莊子就很好地使用了“魚”這個敘述主體,使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議論形象嚴謹。如果沒有了關于魚的敘述,后面的議論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且難接受;如果沒了后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會讓人覺得平淡無奇。縱觀整個文學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文學評論通常都會比普遍意義上的文學作品要高上一個層次,無論是內在思想還是外在形式。這是因為文學評論自身特性的要求,就是文學評論需要以凝練的語言闡述深刻的思想,從而使得文學評論在可讀性上更勝一籌,其結果就是文學評論遠比一般文學作品顯得更加深刻。文學評論在發展過程中也是充滿坎坷的,文學史上一度有種為評論而評論的浮夸式評論,也有過眾人齊唱贊歌的時期,這些雖然都不是正確的文學評論形式,但也深具時代特色,是文學評論的歷史形態之一。研究文學評論的歷史形態有助于我們分析文學的發展歷程,把握文學的發展脈絡。
3、文學評論在當代的發展
3.1 新文學評論的發展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學評論的形式不斷豐富發展。自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后,文學的發展也進入到快車道,各種新的文學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以文學批評為主要手段的文學改良運動中,出現了大量的期刊作為文學評論的主要呈現載體,產生許多的以民族復興為已任的文學評論大師,其代表性人物之一就是魯迅先生。魯迅的文學評論措辭犀利直接而又深具內涵,外表看似張揚內容卻又切中時弊。在同一時期,多種流派和文體逐漸呈現出來,在文學界影響較為深遠的是“語絲”這種文體。到沈雁冰發表關于文學評論的專著,我國的文學評論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最終在《新青年》上達到巔峰,文學評論終于在文壇上有了不可或缺的位置。與此同時,有關救亡圖存以及民族復興類的文學作品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文學評論的形式。
3.2 文學評論作用的發展
以功能導向來審視文學評論,在不同的時期甚至是同一時期,文學評論所具有的作用或價值都是有所差異的。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時期乃至于不同的文學評論家對文學作品的側重點都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會比較看重作品的內在思想,有的則會注重分析作品的社會價值以及未來影響。傳統的文學評論看中的是文學作品的內容,以評論的形式使其內容更加豐富立體,從而促進文學的繁榮,有利于文明深入發展。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作為精神滋養的文學作品的地位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無論怎樣變化,文學評論在現代社會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文學評論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雙重作用,社會作用和文化作用。社會作用指的是文學評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多數人的思想觀念,從而使得社會整體的價值觀發生一定的變化。文學作用指的是文學評論可以影響文學創作的發展方向,促進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在新的形勢下,文學評論也有了新的作用,即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以及向國際推廣我國的文華,與國際社會共同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此外,文學評論還具有很強的政治作用,例如馬克思關于文藝批評的部分以及前蘇聯的一些文學評論者發表的文學評論都在當時形成一定的政治作用,為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3.3 文學評論的多元化發展
文學史上文學作品的形式在一段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但是在整個文學史上又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格局,總得來說還是由單一向多元的趨勢發展。當代文學評論逐漸陷入了一個功利性的怪圈,文學評論的目的有違促進文學創作的初衷,甚至文學評論本身都有許多值得批判之處。文學評論的發展應當繼續拓展新的方向,將文學評論與一般的學術研究區別開來,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術論文也加以分割,這既是保證文學評論的純粹性也是多元化發展文學評論。
4、結束語
文學評論強調的是對文學作品立意和思想的剖析,因此需要有一個客觀的立場。文學評論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形式也具有文學的一般特征,其發展的歷史也深具文學的特色。當代文學評論的發展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較深,但其重要性仍然存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已經初步形成。
參考文獻:
[1]杭欣竹. 《當代作家評論》對當代文學史的建構[D]. 東南大學, 2016.
[2]楊輝. 再“歷史化”:《創業史》的評價問題——以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中心[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46(1):60-67.
[3]寇鵬程. 《文學評論》“稿約”的歷史變遷與中國當代的文學研究[J]. 文學評論, 2016(6):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