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文學批評語境構成客家文學批評自覺意識發生的土壤。隨著客家文學自覺意識的萌生,呈現出萌生和探索兩個階段;文學批評開始主動地介入到客家文學中,并在現代文學批評語境下汲取著各種所需批評理論的“養分”,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批評語境;客家文學;批評研究
作者簡介:曾熙(1988.7-),女,江西贛州人,工作于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01
客家文學批評雖然可以依據客家文學的界定在古代找到蛛絲馬跡,但真正具有研究意義的客家文學批評還是要放在現代文學批評語境下?,F代文學批評語境以王國維對外來文學理論借鑒加之與傳統批評話語的融合為開端,在文學革命之后成形并成為文壇具有影響力的話語潮流。這一語境下,“自覺意識”是否產生成為了客家文學批評的分水嶺。
一、萌生階段
客家文學批評介入到客家文學中,無疑是客家文學自覺意識產生之后的必然結果??图椅膶W作為一項研究命題,最早出現在1982年7月臺灣學者張良澤發表的《臺灣客家作家印象》演講中;在大陸地區則可追溯到1992年11月桂林客家文化歷史國際研討會。命題一經提出推動了客家文學發展,促進了客家文學自覺創作的繁榮。譚元亨長篇小說《客家魂》1997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程賢章長篇小說《圍龍》、《大遷徙》分別在1998年、200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图椅膶W命題的提出和客家文學創作的相對繁榮,召喚著文學批評的介入。文學批評一方面回應著客家文學作品的召喚,關注當下,對同時期的客家小說展開批評活動。當然,在萌生這一初始階段,由于客家文學影響力偏弱、文學批評剛接觸客家文學不夠成熟等原因,批評方法普遍建立在傳統批評思維模式上的分析法為主,批評活動主要是圍繞作品展開文本分析,對作家、作品停留在客家“個性”的淺層次發覺,而兩者之間結合略顯生硬。批評者們也紛紛認識到這一點,陳利群在談到程賢章的小說時提出:“許多評論文章在論述‘小說的特色時,都提到了它們的客家文化內涵,只是未作深究”。為了更全面的觀照客家文學,文學批評另一方面也回溯到過去,對客家文學界定下所論爭的存在于歷史時期的客家文學作品展開批評活動,如針對郭沫若、張資平、李金發等人的批評活動。郭沫若等人因客籍身份進入到客家文學的研究視野,但對其作品能否劃歸為客家文學學界還存在著分歧。羅可群、艾飛、鐘俊昆等人在客家文學研究中將張資平、李金發納入進客家文學范疇;曾令存卻提出了質疑,“把以上那些‘客籍作家納入‘大客家的敘事范疇……其創作中的‘客家成分究竟有多少?”這一分歧單從概念出發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需要文學批評的介入,深入到文本中充分細讀才能提供強有力的佐證??傮w而言,文學批評剛介入到客家文學中的萌生階段,批評活動存在著淺嘗輒止的困境,使得客家文學的價值體現和客家文學的創作引導受限,也影響到了客家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二、探索階段
隨著客家文學的發展,文學批評實踐的增多,批評者主動意識到了批評方法相對滯后的問題,鐘俊昆談及客家文學批評時表示,“客家文學批評與研究必須跟進當代文藝批評新方法”。為了突破傳統批評方式的局限,拓展客家文學批評更多的維度和可能性,這一階段以文學批評理論的主動運用為標志,嘗試探索客家文學與文學批評理論的契合點,以期對客家文學進行更深層次的批評活動。這一階段有著“廣撒網”的特點,任何相對契合的批評理論都被引入到客家文學批評中來,涉及的范圍相對較廣。經過批評實踐的梳理可以看到,文化研究、文學地理學、文學人類學、女性主義等批評理論和方法都被廣泛運用。以客家文學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批評為例,張典婉認為鐘肇政長篇小說女性具有多元性格;而賴一郎在研究鐘肇政塑造的女性形象時,重點突出伍爾芙“雙性同體”思想,論證在鐘肇政筆下的客家女性形象精準塑造與作者“雙性同體”潛質密不可分。通過對比,同樣是對客家文學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張典婉的文學批評具有萌生階段的特點,注重于客家人文歷史的渲染和小說內容的分析,而賴一郎通過自如運用女性主義批評方法深及作品女性心理層面,且在探討其創作動機時借用心理分析批評關聯童年家庭背景,這些都證實賴一郎的批評活動已進入了探索階段。在探索階段中,各種批評理論的廣泛運用能夠多維度、多層面的觸及本身具有多樣化特質的客家文學這一批評對象,但也暴露了其無法避免的局限,即客家文學作為研究對象在文化方面有其獨特性,不可能契合于單一批評理論。有些批評理論經過嘗試也證實只能用于拓寬眼界,但無法走得遠,對于客家文學創作、發展而言不具有深遠意義。如曾曉林從文藝法學試圖建構客家民間文學研究新模式,拓展了在文學法律學層面上對客家文學的批評和闡釋,但鑒于客家文學的文化特質,在法律方面的挖掘恐不具有更深入的意義,在普遍運用上不具備推廣意義。因此,探索階段取得的成績也鞭笞著客家文學批評進一步思考能否走入更健康的發展道路。
客家文學批評經歷了萌生和探索階段,期望能達到更理想的階段。在更加理想的階段,能夠利用各方面的文學理論資源,形成相對系統的批評話語,既契合客家文學的特質,又能與客家文學創作形成良性的互動,最終期望推動形成客家學界所期盼的客家文學“繁榮”大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陳利群.程賢章長篇小說與客家文化傳統[J].學術研究.1998,(12):106.
[2]曾令存.客籍作家和中國新文學[J].文藝爭鳴.2005,(6):132.
[3]鐘俊昆.客家文學創作與批評:全球化背景下的構想[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