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02
作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流派,現實主義一般講究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繪,在寫作方式上更加強調站在旁觀者角度通過精確細膩的語言對生活本來模樣進行描繪。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特點是描繪的真實性和人物的典型性,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發展歷程中,現實主義始終是非常重要的流派,而且伴隨著各國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自十九世紀30年代開始,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藝術中逐漸取代浪漫主義,成為歐洲文壇的重要文藝思潮。現實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主要訴求即是最大程度保持對真實生活的還原,在表達中應當盡量去除謊言,客觀的呈現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生活和人物特點。
一、現實主義在中國的流變
現實主義思潮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非常重要的介紹。首先是1927年,以魯迅及文學研究會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打開的開端。這些文學作品通過對當時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痼疾的暴露和抨擊,極力宣揚個性解放。中國文壇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由于受到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同時結合中國當時受帝國主義壓迫的社會現狀,在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發展”、“壯大”和“勝利”等詞語,通過對被眾多國外帝國壓迫殘酷現實和民國政府黑暗的無情揭露,放映了民國時期人們最真實的聲音。[1]
特別是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各種形勢的“革命文學”文學進一步發展,并且在表達的觀點上也更加激進化。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錢杏邨更是提出了非常多富有爭議性的觀念,對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在左翼文學運動的提倡和引導下,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風格真正成型,“現實主義”漸漸取代了“寫實主義”,成為西語realism 的唯一對譯詞。1934年,中國第一屆作家代表大會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真正被確立。
二、日本現實主義的演變
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較中國更早,開始于以明治40年代的,通過以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為中心,在吸收了西方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現實主義文學特點。[2]從時間演變上來看,20世紀初是日本文壇“自然主義”向“日本的自然主義”轉變的階段。大正10年對日本人日常生活進行描繪的“私小說”大量發展,通過結合現實故事發展環境對主人公心境的表述和刻畫,從而形成了具有日本式審美特點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總的來說,日本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情節描繪上重視不足,結構上比較松散;二是作品內容偏自傳和個人內心描寫的比較多;三是敘述視角具有平面性、主觀性;四是在審美意蘊上具有哀怨性,更有不少是揭露日本人生活中陰暗面癖痂的文學作品。從文學發展和演變來看,日本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日式審美和民族特點下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變種。
三、中日代表作家作品比較
(一)梁曉聲與《年輪》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與此同時精英文學走向了邊緣,梁曉聲將視角投向了社會中最底層人民生活,但是與其他的作家不同的是,梁曉聲大多是從廣大人民立場出發,去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表現他們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依舊具有善良的本性,展現出了他們心靈中光輝的一面,他憑借著“知青文學”走上了文壇并且占據了一席之地,到今天梁曉聲依然鐘情于知青文學,這與他在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插隊的經歷息息相關。梁曉聲自己曾說過:“我寫我認為的小說,寫我喜歡的小說,寫較廣泛的人愛讀的而不是專門研究小說的人愛讀的小說,這便是我尋常的追求。即使未這么尋常的追求,我也衣帶漸寬終不覺,并且終不悔……”[3]
梁曉聲的這部小說發生的主要時間段在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故事地點在北國城市哈爾濱。通過特殊年代里幾個好朋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節,客觀的放映了這一代人的命運抗爭歷史。
雖然是在革命思想熱火朝天的年代,但是作為青春懵懂期的幾個故事男主角們,卻依然因為各種原因暗戀上了班里的女生。年少時期的愛情,明年內心暗戀,卻故意要做出討厭的樣子,用欺負女生來吸引女生注意。從初中到高中,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由城市來到偏僻的北大荒,從學校生活變成要用雙手勞動和創造的黑土地。面對身份和環境的巨大變化,不同人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也由此引發了不同的故事。
在這片黑土地上,為了崇高的理想,他們用自己的奮斗和汗水建造了營房、修筑了道路、開墾了新土地。若干年后,上面的文件下來了,終于能夠回到原來的城市了。可是從大荒到城里,迎接很多人的依然是不同的命運。有的人憑借關系很快找到了好的工作,有的人因為游手好閑而逐漸沉淪,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打拼從一無所有到逐漸富裕。生活波瀾不驚,命運起起伏伏,但故事的幾個主人公在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依然有著那份純粹的友情。
梁曉聲在作品中寫下了這一群同共和國同歲的孩子們,王小嵩、吳振慶、徐克、韓德寶、郝梅、張萌這六個人有著不同的性格卻都具有著 一些相似的品質,重情義、講仁義。在兩代人的交織下,人物的個性特征更加凸顯。在故事中體現出了他們的平凡而又偉大,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正是人性中善良淳樸的光輝人格。
(二)三浦綾子與《冰點》
三浦綾子同樣是日本非常知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寫過的文學作品超過80部,更有《遠山的呼喚》等因為影視劇改編而廣泛傳播的作品。作為其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開端,《冰點》這部小說在三浦綾子的文學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真正奠定其穩定地位的一部作品。
《冰點》這部小說發行與上世紀 六十年代,從開始發行以來,由于其現實主義的特點,多次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特別是《冰點》電視劇的反映,更是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非常大的關注,也贏得了非常高的評價。作為一部真實反映日本一代人共同記憶的現實主義作品,《冰點》成功塑造了陽子、夏枝、啟造等典型人物形象,同時也對日本戰后一代人的思想生活變化進行了深刻的描述。
小說《冰點》從戰后派的視角出發,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對方式戰后日本的社會意識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部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通過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矛盾揭露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原罪意識。這部小說從陽子的天真熱情逐漸到它降至了冰點,從陽子一開始的爽朗陽光的個性,就算遭遇了挫折和打擊依然可以做到樂觀積極的微笑面對,再到后來她將知一切當做是一種磨練,知道她得知了自己就是殺人兇手的時候,她毅然決然的而選擇了自殺,將所有的愛恨交織在了一起。
四、中日現實主義分析
從平行研究的角度看,分別受西方文學影響、形成近現代文學主潮之后的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不由自主地放大了自己所接受的西方因素。尤其耐人尋味的是,現實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被幾乎無限地擴大了。[4]
中日文學中的接受情況是分別圍繞“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出現的。福樓拜、莫泊桑、居格涅夫等為數不少的西方作家,在中國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實主義”作家,在日本卻都出現在“自然主義”的名單上。表面上看這是因為中日對西方文學中的主義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實際上是接受對象的被擴大了。
從情感基調上來看,日本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整體上是以悲劇結尾的,三浦綾子的《冰點》從夏枝和啟造之間的矛盾,以及夏枝和陽子之間的矛盾展開,敘寫他們之間的愛恨交織。陽子的自殺使文章的情節和情感都墜入“冰點”,悲劇性的情節也讓讀者們開始反思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中國現實主義的作品中,主要的情感基調還是圍繞著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態度來書寫,《年輪》中的人物群像在遭遇無論是人生、生活、環境的困難時,都依然懷揣著善良淳樸的向上精神也正是中國當時那一代人的內心真實寫照,產生很大的反響和共鳴。
在敘事的手法上,中國現實主義的作品更加偏向于用時間順序來寫作,例如梁曉聲的《年輪》從1961年開始寫起,終止于改革開放的九十年代。從六個主要人物從上小學,到經歷十年文革,再到后來上山下鄉開荒,最后回到城市的時間順序進行敘事。而日本作品的情節更加的碎片化,時間順序并不是很清晰。例如三浦綾子的《冰點》的寫作起點是從陽子的遺書開始寫起的。
從主題上來看,中國現實主義作品的歷史意義較為深遠,文章中通過刻畫王小嵩、吳振慶、徐克、韓德寶、郝梅、張萌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來,這些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性格各不相同,但卻有著相同的善良淳樸的特質。他們不僅僅代表著一批知青,同時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人的共同特性——平凡而又偉大。在三浦綾子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三浦對于戰后日本的社會現實問題的提問與反思。在作品中主要圍繞著啟造醫師一家的愛恨糾葛,從人物之間的矛盾中層層展開,在人物之間的矛盾中發現當時日本社會現實的問題根源。從宗教以及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對社會現實驚醒關照和批判。
注釋:
[1]陳泓:《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情結——中日近現代文學主潮比較》.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1993年,第5期,第54頁。
[2]陳泓:《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情結——中日近現代文學主潮比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1993年,第5期,第54頁。
[3]梁曉聲:《我看我想我論》,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年,第234頁
[4]陳泓:《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情結——中日近現代文學主潮比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1993年,第5期,第57頁。
參考文獻:
[1]梁曉聲.年輪[M]. 北京:中國作家出版社,2013.
[2]梁曉聲.我看我想我論[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
[3][日]三浦綾子.田肖霞譯.冰點[M]. 田肖霞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4]陳泓.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情結——中日近現代文學主潮比較[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1993(5):53-58.
[5]柳揚.日本女作家三浦綾子的文學世界[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28(6):96-98.
[6]劉紹晨.試論三浦綾子小說《冰點》——從日本戰后文學的視角考察[J]. 北方文學(下旬), 2012(2):21-22.
[7]樸成日.梁曉聲創作風格研究[D]. 延邊大學, 2006.
[8]樸成日.淺析梁曉聲現實主義的平民化風格[J]. 東疆學刊, 2009, 26(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