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亞玲 喬露 趙青
摘 要:王昌齡在盛唐時期遠赴邊關,將邊塞生活的切身感悟融入到詩詞中,在他的作品里,表達著建功立業的理想,戰場殺敵的快意,對殘酷現實的批判和對戰爭的思考,以及對遠征將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關鍵詞:王昌齡;邊塞詩;情感;解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01
王昌齡現存詩詞共二百余首,其中邊塞詩有二三十首,雖然數量上與岑參、高適等其他邊塞詩人有差距,但每一篇都是精品,蘊含著他的情感,值得我們細細解讀。
一、文人遠赴邊關建功立業的理想
王昌齡生平大半處在唐朝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唐朝是世界的中心,國內政治開明,思想開放,百姓生活富足,充滿民族自信,對外與吐蕃、樓蘭等少數民族政權用兵不斷,在唐王朝政策下,從軍建功作為文人士子進仕的一大資歷,因此文人普遍希望可以報效國家,建功立業,在這種思潮下,邊塞詩正式成為詩壇一大流派,岑參、高適、王昌齡都是其突出代表。王昌齡出身的世族已經式微,追思先祖,產生了建功立業的志向。在《少年行二首》中,以“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刻畫出一個不計虛名、勇赴國難的熱血少年形象;在《塞下曲四首》中,王昌齡以“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來表達自己不愿做膏粱子弟,希望忠君愛國、終老沙場的志向。
二、在風光獨特的塞外戰場殺敵的情懷
邊關獨特的人文景觀從來都是邊塞詩人重點描繪的對象,無論是冰冷的雪夜,荒蕪的沙漠,還是壯美的曠野,都滲透了邊塞詩人的情感,詩人以代表性的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王昌齡善于將塞外獨特的景象與戰場殺敵的情景結合在一起,用景色來表現戰場奮勇殺敵的情感。比如,《從軍行七首》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無邊的大漠中,風沙遮天蔽日,殺氣沖天,一支軍隊紅旗半卷,極速增員,但就在他們行至半途時,就收到了前軍建功,生擒敵酋的捷報。這一幕讓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姿栩栩如生的映現在讀者眼前,不禁感受到作者的豪情壯志。在《出塞》其二中:“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戰斗結束,城頭的鐵鼓還在不斷震動,又用一個特寫,戰士收刀回鞘,刀上敵人的血還未凝固,將一場剛剛結束的夜戰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看到了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的勇士形象。
三、對邊關殘酷現實的批判
戍邊中不僅有報國殺敵的快意,還有環境的疾苦,將領的無能。在邊關的經歷開闊了王昌齡的視野,讓他能夠更加全面的看待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上,他的很多作品客觀冷靜的揭露了一些邊關的負面問題,這也是王昌齡愛國情懷的一種體現。在《出塞·一》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認為,戰事失利,烽煙難平,征人未還,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像漢代李廣那樣英勇善戰又體恤士卒的優秀將領,對當時的邊關守將予以批判。在《塞下曲四首》中,王昌齡寫道:“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揭示了邊關士兵的不公待遇和將領的腐敗現象。王昌齡希望以自己的詩來揭露這些丑惡,引起社會的關注,從而迫使朝廷做出改變。
四、對戰爭負面影響的思考
大唐連年對外征戰,雖然開疆拓土,保衛了國土和人民,但也有很多窮兵黷武的不義之戰,持續用兵的結果,就是勞民傷財,人民妻離子散。王昌齡的作品中大多反映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并始終保持著一種公正的態度,對正義的戰爭予以肯定,對戰爭的罪惡也進行了大膽的批判。在《塞下曲》其二中寫道:“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場上揚起的沙塵從古至今何曾停止,留下的是荒草間的累累白骨,無數的將士捐軀沙場,留下的是一幕幕妻離子散的人倫悲劇。王昌齡目睹這些災難,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股厭戰情緒,更可貴的是,他能夠推己及人,認識到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在《從軍行》中寫道:“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狽。”一個民族的英雄必然是另一個民族的魔鬼,朝廷戰事不利固然會讓本國百姓家破人亡,取得的勝利何嘗又不是對方的斑斑血淚,王昌齡反思之后又提出了結束戰爭的看法,他在《箜篌引》中寫道:“紫宸詔發遠懷柔,搖筆飛霜如奪鉤。鬼神不得知其由,憐愛蒼生比蜉蝣。朔河屯兵須漸抽,盡遣降來拜玉溝。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侯。”主張采用懷柔政策,對少數民族也給予關愛,放棄武力威懾的手段,逐漸消弭刀兵,調回戍邊士兵,使得海內升平。
五、對出征將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頻繁的對外戰爭使得百姓頻繁戍邊,難以歸還,王昌齡對他們報以了深深的同情。在《代扶風主人答》中,寫道:“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肚子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劍癱。”將一名老兵半生從軍的悲慘經歷呈現給大家,對士兵的同情讓讀者也感同身受。又在《從軍行》其一中寫道:“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戰士們遠離家鄉,在羌笛聲中更覺寂寞,而在那故鄉中,妻子同樣在深閨中忍受著相思之苦,雙方精神上都遭受巨大折磨。王昌齡對戍邊士兵及其家人的同情溢于言表。
結語:
王昌齡作為一個盛唐士子,有建功立業的雄心,但他在邊塞生活中,逐漸感受到戰爭給雙方帶來的災難,和朝廷、將領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王昌齡通過對邊塞景象的生動刻畫,側面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豐富了邊塞詩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海莉.論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感內容[J].懷化學院學報, 2008(3):50-52.
[2]吳芙蓉.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感意緒[J].碩士論壇,2007(05):134-135.
[3]馮麗.王昌齡邊塞詩的曠野之美解讀[J].語文建設, 2013(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