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堀辰雄是日本昭和時期新心理主義的代表作家,被譽為“追求浪漫的詩人作家”。作為芥川龍之介的得意弟子,堀辰雄在20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處女作《笨拙天使》、《圣家族》、、《起風了》、《蜻蜓日記》、《菜穗子》、《捧花女》等短篇和長篇小說。《起風了》是堀辰雄1936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以男主公病榻療養中的未婚妻作為題材,描繪了二人對“生之愉悅”的向往,又不得不面對生命的盡頭的無奈,整個故事充滿了悲愴、凄婉的氛圍。本稿通過分析作品中的創作背景、人物性格、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羈絆,結合作者的創作特點,試析堀辰雄在《起風了》中所表達的戀愛觀。
關鍵詞:堀辰雄;起風了;戀愛觀;生死
作者簡介:黃芳(1994-),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日語語言文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1
一、作品《起風了》的創作背景
堀辰雄是昭和初期的新心理主義的代表作家,1904年出生于日本東京,4歲時母親西村志氣帶著年幼的他改嫁。年幼的堀辰雄經歷家中巨變,性格上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穩重,或許這可以認為是他后來從事寫作生涯的原點。之后,堀辰雄的母親在關東大地震中喪生,養父也在昭和13年離世。值得一提的是, 西村志氣改嫁后,堀辰雄一直使用舊姓,直到養父死亡,堀都認為養父是他的親生父親。從這一點來看,堀辰雄或許早已明白自己的身世,只不過反而采用這樣一種態度來接受一切,養成了超現實的一種性格。堀辰雄失去母親后自己也身患重病,因為肺結核多次到輕井澤療養,并在此結識了未婚妻矢野綾子。
《起風了》可以說是堀辰雄中期的代表作品。該作品以作者自身的實際經歷為基礎進行創作,當時堀辰雄的未婚妻矢野綾子身患肺結核(在當時肺結核被認為是絕癥),1935年在兩人共同在八岳山麓的富士見高原療養所修養,不幸的是,未婚妻矢野綾子同年的冬天病情惡化,離開了人世。未婚妻的離世對于堀辰雄來說是一種“對于死亡的新的體驗”,生、死、愛的主題貫穿了小說始終。
堀辰雄受西歐心理主義文學的影響,擅長人物心理描寫,尤其擅長描寫人物面對死亡時敏感纖細的內心感受。如上所述,堀辰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病魔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脅下,這種特殊經歷,讓他對生命、命運有著更為深刻和獨特的理解。在小說中,我所讀到的并不是單純是戀人面對死亡的悲傷和絕望,而是看似柔弱的生命中蘊涵的無與倫比的韌性與愛,這正是經歷病痛死亡折磨的人才能表達出來的對于生命的希望吧。
二、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與愛
《起風了》的展開是由二人的邂逅開始,按照定下婚約、入院、未婚妻去世的順序依次展開。小說拋開了其他社會因素僅僅圍繞 男主人公“我”和節子的戀愛展開。“我”和節子相愛,時常陪她去高原畫畫,兩人盡享愛情的甜蜜。不久后,節子患上了肺結核,最后不得不去療養院修養。即使在無聊的療養院,因為愛情兩人也如度蜜月般的甜蜜。在小說《冬》這一章中,節子由于病情惡化,二人不得不面對死亡,甜蜜的生活變得絕望。
作品《起風了》題目引用了法國詩人保爾·瓦雷里的《海濱墓園》里的一句“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意為“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旨在告誡人們:面對逆境時唯有讓自己更加努力生活。正如這句話一樣,“我”在有限的時間內,與未婚妻度過了一段短暫而漫長的時光,小說中最大的亮點是,很少提及疾病、結核以及死亡相關記述。所以對于該小說的主題,有人認為是生與死,倒不如說是 生死與愛,因為小說自始至終,都拋開了社會的大背景,而是專注于描寫“我”與節子的戀情發展本身。在《起風了》一章中大部分都是講述的節子雖然并沒有具體描寫從節子換上肺結核到她發病的過程,即使節子病情惡化,二人不得不面對死亡時,小說中也只是通過“我”對死亡愈發強烈的感覺來隱晦地表達。而且在節子死后的《死影之谷》一章中,“我”每日的生活中充滿了遺失感,僅依靠頭腦中與節子在一起的回憶支撐。
命運究竟是什么呢?無論哪個時代,總有很多事情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突然向我們襲來,其中的悲傷和喜悅會留在我們心中,我們不得不自己去體會、接受所有的“饋贈”。命運賜予我們“生”或“死”,我們不得不接受、服從命運的安排。但是拋開“生”或“死”,“愛”才是我們作為人類最獨特的東西。小說中的“我”在命運的安排下,接受了未婚妻節子去世的現實,小說所表達的主題就是,我們無法控制命運如何,但生死之間并不是空白的絕望,還有愛。“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就是這個意思吧。
三、《起風了》中的戀愛觀
我們不難看出,在小說中,堀辰雄通過“我”來接受了“生”的快樂,同時品味“死”與“愛”的感覺。堀辰雄對于命運的無抵抗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影響。里爾克認為:服從是至高無上的贊美。死是神力所為,我們抗拒不如順從。堀辰雄正是處在這種思想之上,對于自身的命運采取一種接納的態度。但是他認為接受死亡并不是逃避命運,痛快地接受死亡反而是更頑強的生活態度。
在堀辰雄的小說中,死亡如同陽光下的投影,與美好同在。死亡或許并不是那么可怕的東西,小說中“我”在接受節子死亡之前就已經預料到這一天的到來,在認清絕望的現實之后,“我”認可、接受了死亡,雖然這樣伴隨悲傷的日子會持續很久,但是誰又能說這樣的態度不是一種更頑強的活法呢。
參考文獻:
[1]堀辰雄.起風了[M].林少華譯.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7.
[2]姜曉寒. 純粹時空中的鎮魂曲—試論堀辰雄《起風了》的藝術境界[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
[3]崔亞蒙.《起風了》中的生與死[J].文學教育(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