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人名自古以來就涉及到很多學科分支,其內容廣泛豐富。本文試圖著重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其對漢語人名的影響。而漢語人名又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助于深層理解社會綜合背景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漢語人名;語言學;專有名詞
作者簡介:薛霄琳(1986.4-),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2
姓名是人作為社會人的必要標志及具有辨識度的稱謂,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姓”是一個會意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其解釋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資因生以為姓。”在姓產生之后,同一母族的子女各自生活,為了起到區別作用,就有了“氏”,而同一個“氏族”中的不同成員,又會有不同的稱呼,便是“名”。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荀子就在《正名篇》里提出對“名實”的看法。“名無固益,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益,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即事物與名稱之間本無自然的和必然的聯系,,而在社會生活發展中處于交際需要才產生的“名”,也就具有了社會性。孟子曾說:“姓所共也,名所獨也。”名字是個人所獨有的符號標志。“名不正,言不順”,與此同時,名字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也具有很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由于人名,這里特指漢語人名,是由漢字組成的,因此本文試圖從語言學角度來探討漢語人名的一些特征。
一、語音學與漢語人名
人名是詞,同時還具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兼顧口語和書面語兩個方面,既要朗朗上口又要含義深刻。從人體構造學與心理學方面來講,由于這些音頻同人腦的腦前葉中產生了共振,才使名字有好聽與不好聽之分。所以,本文只提出一些普遍的規律,關于人名韻律的討論,僅從節奏、韻轍、諧音等方面著手。
(一)名字的節奏
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雙音節即兩個字被稱為一個音步,也稱音程。單姓單名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音步,如果其中加以停頓,則被看做是兩個音步。按照漢語詞語詞組的組合規律除去一些專有名詞外,一般的詞不會超過三個字,成語也多是四字。因此漢語人名中除去姓氏,多是一字或兩字的名。這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也符合漢語的構詞規律。
為使姓名,尤其是兩個音步組成的姓名顯得富有韻律并且節奏明顯,一般在取名時,人們喜好運用不同聲調加以交替,形成一種類似于古詩詞的“平仄”變化。在漢語“平、上、去、入”四聲中,陰平、陽平調值穩定并有上揚的趨勢;上聲、去聲調值轉折并下沉;有些地方方言還保留了入聲,發音則顯得短促急收。想讓名字具有抑揚頓挫的“平仄”美,就應將四聲交替安排,從而得到富有節奏感的姓名。
(二)韻轍
韻轍指詩歌的押韻,有的韻洪亮激昂,如“江陽”韻,有的韻沉郁委婉,如“姑蘇”韻。同樣,名字的最后一個字,由于用在收尾處,所以選什么韻,會直接影響姓名的和諧和響亮。
同時人名還涉及到四呼問題。在取名的時候,很多人傾向于用開口呼或者齊齒呼音節做名字的尾字。這樣讀起來比較上口并且響亮。例如很多男性名字喜歡用“亮、翔、峰、昂”等字做名字,女性多喜歡用“琳、丹、萌、楠”等字做名字。
(三)諧音
有時人們在取名時會想要討個好彩頭從而運用一些諧音字。取諧音字的名字多是跟姓連用而成。姓與名之間也有語音關聯,同時有的姓氏還能夠跟名字形成一種動賓或者定中結構。“楊帆”便考慮到姓與名的語音關聯,諧“揚帆”,“朱德康”諧音“豬得糠”;“白雪”是姓氏“白”修飾名字“雪”,“是朕”則是姓氏“是”判斷名字“朕”。
二、語義學與漢語人名
名字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指代符號了,更是對一個人的美好希冀和全面概括。
名字的字面意義有時與語法關系有關, 名字要結構關系。大致可以概括為:姓名相關、姓名不相關、諧音相關等幾種。意義可分為: 美妙世界、遠大志向、懷念記憶、輩分明確等等。
有的姓名容易相關,一般是具有動詞義或形容詞義的姓氏,如“葉、高、楊、吳、張”等。這樣的名字多會取一些類似“葉茂、高翔、楊樹、吳瑕、張翅”等這樣的名字。
而多數姓氏并不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就出現了姓名不相關的名字。這樣的姓名一般是名有意義,與姓不存在任何關聯。例如“李憶箏”這個名字,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名,但是與姓沒有關連義。“憶箏”的意思是“懷念那些放風箏的日子”,也就是懷念春天的意思。
中國人的名字有很多是看似無法理解的雙音名,這就要詢問本人是不是與家族排行排輩有關。例如一家三兄弟分別叫“李愛國”、“李愛民”、“李愛黨”。這三個人名字中間的“愛”字就是排行的一種形式。同時三人的名字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諧音連義也十分常見,比如“劉星、史晴、楊帆”等等,這樣的名字一般都是取美好意、
三、姓名中的修辭學
名字本身就是一種修辭,以名代指人,是典型的借代。除此以外,名字中還有很多其他修辭現象。美好的名字多為比喻,“珍珠、伊人、玉華、春陽”均把人比喻為美好事物。有的還是明喻,如“如春、如龍、如玉”等。
除比喻外,反語也是常見的修辭手段。丑陋的名字可視為反語。“拴住、二狗”等名字其實也是包含了長輩希望小輩能夠平安長大的祝愿,所以取這樣丑陋的名字。
雙關:主要是姓名相關的名字。《紅樓夢》中人物姓名很多都是雙關語,從而體現作者的言下之意。如:“甄士隱(真事隱)”、“賈寶玉(假寶玉)”、“封肅”(風俗)。
拆字:姓氏稱說時常有“弓長張、立早章”的說法,這都是拆字。也有拆錯的,戲曲《楊家將》中楊八郎被俘后化名“木易”,說是“楊”字的拆解, 姓“楊”的也常說自己是“木易楊”。老舍原名“舒慶春”,取慶賀春天之意,后來他將自己的姓“舒”字拆開,便化名為了“舍予”,從而又被稱為“老舍”。
用典:“之謙”取自《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子川”取自《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惠然”取自《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夸張:這類的名字也很常用,例如“鎮海、排風、捍東”等,有時也會跟用典或比喻等命名方法同用,從而形成“百川、震宇、有容”等名字。
四、結語
漢語人名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有助于深層理解社會綜合背景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同時在語言學范疇內也有很強的研究價值。自古以來就涉及到很多學科分支,內容十分豐富。本文也僅僅試圖著重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其對漢語人名的影響。涵蓋面并不夠廣泛,行文也較為粗陋。
參考文獻:
[1]何曉明.姓名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2]白瓊燁,張潔.人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語言文字,2006(04).
[3]相琳.現代人名用字的社會語言學研究[J].文教資料,2007(11).
[4]范慶芬.漢語人名的社會語言學內涵[J].信息科技,2008(03).
[5]高波.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對現代中國人名命名方法的研究[J].信息科技,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