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紅 駱小紅
(南陽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
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 高校的教育觀念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 普通高校更加注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科研活動[1-2]。 應用型人才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畢業后能夠解決實踐問題, 直接服務社會。 南陽理工學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應用驅動、實踐驅動發展戰略。 培養具備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或集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大量復雜交織的概念、協議和技術[3-6],而且新技術還在不斷的呈現。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 教學內容與技術發展脫節, 太注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不高, 對知識點的理解不深刻, 存在著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情況。 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課程團隊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大量的教學研究嘗試,學生的學習狀態跟蹤,對課程體系與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和改革。
信息時代,知識獲取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同時也變得非常的迷茫。 究竟應該學什么, 是好多學生的困惑所在。 計算機網絡課程中的新名詞、新概念、新技術不斷的涌現, 知識點包羅萬象。 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課時受到極大的限制, 面對有限的課時, 教學內容必須要做出取舍。 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以實現計算機網絡最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為主線,梳理出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技術。
以五層體系結構為知識框架, 明確各層次的核心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
(1)物理層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又高度集成。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舍棄之前大量的數據通信相關知識的介紹, 只保留讓學生能理解數據傳輸的思想的知識點即可。
(2) 數據鏈路層核心功能是對物理層傳輸的比特流的加強。 根據現在網絡中常見的數據鏈路層對上層提供的是面向無連接的服務, 保留數據鏈路層最基本的幀封裝、 透明傳輸和差錯校驗技術, 取消數據鏈路層可靠傳輸機制的內容。
(3) 局域網技術保留主流的交換式以太網技術和無線局域網技術內容,取消其它網絡技術內容。
(4)網絡層是整個體系結構中的核心層,在保留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多加一些實踐內容。
(5)應用層的協議非常多,選取常用的幾個協議如HTTP、DNS、SMTP、DHCP 等作為核心內容,增加相關實踐內容。
從近兩年教學效果來看, 對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取舍,使得整個知識體系更加簡潔、明了,核心內容更直觀, 也適應了現代網絡發展的趨勢。 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思路更清晰,對相關技術的理解更深刻。
傳統的教學方式太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 基本上還是以“滿堂灌”為主的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 而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教學方式被動的獲取知識, 缺乏對問題的思考, 也就缺乏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熱情。 另外一種現象也非常多見, 就是有不少學生課堂聽講非常認真, 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也能積極思考、回答,但過一段時間同樣的問題就又不會了。
在這個信息不斷膨脹的社會里, 學生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甄選、 辨析和專業方向和自身發展相關的信息就需要在大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加以引導。
我們提出了以 “以學生為主角的引導式教學方法”。教師從“傳授”的角色轉換為“引導”的角色,學生從“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主動思考、提問、探索者”的角色。 本方案的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流程如圖1 所示。 教師針對相關知識點提出問題, 讓學生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分析各組方案的優點和不足, 引導學生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后給出Internet 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相應的技術,并引導學生和自己的方案進行分析比較。
使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思考、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更情愿分享自己的想法;思維越來越活躍, 經常會提出一些很有創造性的想法;對相關知識、技術的理解更深刻,能舉一反三。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對計算機網絡涉及的龐雜的知識要進行適當的取舍, 以實現計算機網絡最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和技術為核心內容展開教學活動,知識體系更加簡潔、明了,核心內容更直觀,也適應了現代網絡發展的趨勢。 教學過程中, 要適應信息發展的需求和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 堅持 “以學生為主角的引導式教學方法” 的改進與推廣。 本教學改革措施經過幾學期的試驗, 學生積極、 主動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更愿意思考和探索了, 對知識的的理解更深刻, 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是與本改革措施相符的實踐教學內容改革。

圖1 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