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廣西骨傷醫院藥劑科,廣西 南寧 530012;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廣西 南寧 530023;3.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五味藤為多民族民間常用草藥,在漢族、壯族、瑤族、傣族和基諾族均有應用,也有相應的文字材料記載[1-6]。中醫[2]認為五味藤具有祛風濕、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風濕骨痛、骨折、跌打損傷、產后惡露不凈、婦女體虛、咳嗽、消瘦無力、過敏性皮疹的治療。壯醫[3]認為其可調龍路火路、祛風毒、除濕毒、清熱毒、通谷道,用于發旺(風濕骨痛)、林得叮相(跌打損傷)、阿意咪(痢疾)。瑤醫[4]認為其祛風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于崩閉悶(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播沖(跌打損傷)、就港虷(急性胃腸炎)、榮古瓦別帶病(產后惡露不盡)。傣醫[5]認為其具有調補氣血、清火解毒、殺蟲止癢、除風止痛、通利小便之功、產后體虛、惡露不凈、嘔吐腹瀉、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濕疹、皮膚瘙癢均可治療?;Z族醫生[6]則主要用于小兒支氣管炎、急性腸胃炎的治療。各文獻記載五味藤的植物基源具有一致性,均為遠志科植物蟬翼藤(Securidaca inappendiculata Hassk.)。但由于民族醫藥理論各具特色,導致對藥物的認識也有所差異,主要體現在藥用部位、功效主治、劑量。為規范五味藤的使用,保證用藥安全,并為其質量標準提升提供依據,筆者以“五味藤”和“蟬翼藤”為主檢索詞,系統查閱醫藥典籍及現代研究文獻,并對文獻進行考證整理。
在法定標準中均以五味藤作為藥材正名進行收載?!稄V西中藥材標準1990版》(第一、二冊)、《廣西壯族自治區壯藥材質量標準匯編第一冊》(2008)、《廣西壯族自治區瑤藥材質量標準第一卷》均有收載本藥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下稱《中國藥典》)(2000~2015)附錄中明確了五味藤的基原和藥用部位[7]。上述標準中的藥物基原記載一致,均為蟬翼藤(SecuridacainappendiculataHassk.)。處方含有五味藤的中成藥有:正骨水、云香祛風止痛酊、五松腫痛酊、跌打扭傷靈酊。詳見表1。

表1 含五味藤的中成藥標準收載整理
2.1 名稱考證 本品古代本草無記載,目前藥用記載最早出現在1970年出版的《廣西中草藥》[8]上,以蟬翼藤為正名,沿用至1986年的《廣西本草選編》,在尹彤東[9]發表了《五味藤的生藥鑒定》的文章后,除了《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10]、民族藥的研究文獻外,大部分文獻均以五味藤為正名。法定標準中的藥材正名多是使用五味藤,表明“五味藤”作為其藥材名稱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同。探究其得名原因,皆因本品嚼之有甘、酸、咸、苦、辛5種味道,故稱之五味藤[11],本名稱體現了藥材的重要鑒別點:五味俱全。此外五味藤來源于各民族的使用中,也形成各自的民族藥材名,壯藥稱之“棵貢省”,瑤藥謂之“黃九牛(往坐翁)”,傣藥為“中臘安”,基諾族醫藥稱之為“兒它甘草”[3-6]。別名尚有:丟了棒、象皮藤、一摩消、蟬翼木、五馬巡城[2]。
2.2 藥用部位考證 五味藤為藤本植物,根、莖、葉均可入藥。最初的文獻記載以根部入藥,后續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10]、《中藥大辭典》[12]、《中華本草》[13]、《基諾族醫藥》記載與一致。僅用根皮入藥記載始于1982年的《云南植物志》第3卷[14],后續尹彤東(玉林地區藥品檢驗所)1988年的《五味藤的生藥鑒定》[9]提到本藥在玉林民間、玉林制藥廠的正骨水均是采用根皮入藥。五味藤的質量標準(1990版)起草單位正是玉林地區藥品檢驗所,故其藥用部位與尹彤東報道的一致?!稄V西民族藥簡編》[15]、《傣藥材蟬翼藤質量標準研究》[5]則以莖入藥。葉單獨入藥則見于黃泳江的文章[16]以及《西雙版納傣藥志》[17]。以根、莖一起入藥的文獻記載有《廣西本草選編》[18],《廣西藥用植物名錄》[19],《中國瑤藥學》[20],《實用瑤藥學》[21]。全株入藥則是法定標準的主流要求[2-4,7]?,F代藥理實驗研究表明,五味藤莖、根表現出顯著的抗炎、鎮痛活性。葉提取物在實驗劑量范圍內顯示不出抗炎作用[22]。以上結果提示五味藤的不同部位的藥理活性是有差別的,基于葉與主要功效相關性不大,筆者認為以全株入藥欠妥,從尊重歷史沿用和提高藥用植物使用率考慮,建議五味藤的藥用部位定為根和莖較妥,五味藤葉作為新的藥用條目記載。見表2。
2.3 藥性考證 黃泳江認為五味藤葉“味酸澀, 性涼”[16]?!稄V西中草藥》記載五味藤根的藥性為“辛、甘、苦、酸、咸,性微寒”[8]。在之后的標準制定中均得到肯定并沿用?!稄V西中藥材標準》90版和96版中僅增加了“有小毒”描述。辛、甘、苦、酸、咸合計五味的記述充分體現了五味藤獨特性質及名稱的來源,具有一定科學性。在《中華本草》記載中功效記為“味辛、苦,性涼”[13]?!吨袊幩帉W》則調整為“味辛、苦,性微寒”。《中藥大辭典》則從1977版的“辛、苦,微寒”調整至2006版的直接引用《廣西中草藥》的記述。民族醫藥認識方面,由于理論體系的差別,描述多有獨特的地方,除瑤藥標準的認識與90版《廣西中藥材標準》記載一致外,壯藥標準記載其藥性為“辣、苦,寒”,傣藥對五味藤的藥性描述為“性涼,氣香,味甜;入水、風、土塔[23]。
2.4 功能主治考證 各文獻對五味藤功能主治的記載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從最早的《廣西中草藥》記載開始,功能基本都是圍繞“祛風除濕、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進行文字變換記述,主治中的核心病癥為“跌打損傷、風濕骨痛、急性腸胃炎”,其次為“過敏性皮炎”有6份文獻記載[2,5,12,13,17,2,24],此外還有5份文獻記載用于“婦科產后補虛、惡露不盡”[2,4,15,17,21]。壯醫、瑤醫、傣醫對功能主治文字描述不一樣,但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這表明五味藤在民間應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五味藤葉的功能主治與其他藥用部位有明顯差別,不再具有根、莖的核心功效: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病癥也主要用于急性黃疽型肝炎[16]、產婦體虛、咳嗽消瘦無力、過敏性皮疹[17]。這也再次提示五味藤葉不宜與根、莖一起入藥,全株入藥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論證。現代研究表明,蟬翼藤提取物在體內和體外實驗中都表現出顯著的抗炎、止痛、免疫抑制效果,與其功能主治高度一致,也證明了其藥用的科學性[24]。見表3。
2.5 用法用量考證 雖五味藤各文獻的藥用部位可能不同,各文獻的煎服劑量基本在3~15 g范圍內,有個別文獻劑量偏大,廣西壯族自治區瑤藥材質量標準收載五味藤(全株)瑤醫的用量為15~30 g。劑量再高的有《中華本草-傣藥卷》,五味藤(根)用量30~50 g,再如《廣西民族藥簡編》中五味藤(莖)的用量高達50 g?!稄V西中藥材標準》1990版在五味藤質量標準起草說明中提出“根據民間經驗,用量不能超過10 g”?,F代急性毒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五味藤的確具有一定毒性,根、莖70%乙醇提取物LD50分別為16.2 g生藥/kg和11.4 g生藥/kg,按LD50的1/5為換算成人的安全劑量分別為25 g,17.6 g。水煎液LD50為46.61 g生藥/kg,按LD50的1/5為換算成人的安全劑量為71.8 g[5,22]。結合文獻記載和現代毒理學結果來看,文獻的記載劑量具有其合理性,但傳統上認為五味藤具有小毒,適當控制其劑量在15 g以內能更大程度保證用藥安全。見表4。

表4 文獻中五味藤用法用量整理
五味藤為多民族使用的藥物,具有近40年的藥用文獻記錄,相信其在民間的應用歷史更長,其中五味藤為瑤藥經典老班藥 “五虎”、“九?!薄ⅰ笆算@”、“七十二風”中的“九?!敝弧包S九?!弊阋宰C明其悠久的藥用史[25]。綜合文獻記載和現代研究成果,本文認為五味藤作為藥材名體現了藥材的鑒別特點,有利于繼承和體現民族用藥特色,作為藥材正名合適。藥用部位以全株入藥欠妥,從尊重歷史沿用和提高藥用植物使用率考慮,建議五味藤的藥用部位定為根和莖較妥,五味藤葉作為新的藥用條目記載,藥性“辛、甘、苦、酸、咸,性微寒”概括全面,文獻認同度高。功能主治的記載隨著民間應用的不斷發掘而逐步完善,祛風濕、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用于風濕骨痛、骨折、跌打損傷、產后惡露不凈、婦女體虛、咳嗽、消瘦無力、過敏性皮疹的表述在壯、瑤藥質量標準中得到確認。結合文獻記載和現代毒理學結果來看,文獻的記載劑量具有其合理性,但傳統上認為五味藤具有小毒,適當控制其劑量在15 g以內能更大程度保證用藥安全。本文只是針對文獻進行了考證,對于入藥部位、使用劑量的提議需要有實驗數據的支撐,同時還要結合實地資源和使用現狀做進一步的調查,進而為五味藤規范應用以及質量標準提升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