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煤業集團成莊礦醫院,山西 晉城 048021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頸椎病類型,臨床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眩暈、肩頸痛,其中眩暈癥狀尤為明顯,因此也被稱為頸性眩暈[1]。該病的發生與頸椎退行性病變有關,中醫治療優勢明顯,可達到標本兼治效果,因此備受推崇,以往多以針灸治療[2],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予以患者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可以優化療效[3]。基于此本次研究以晉城煤業集團成莊礦醫院患者為例,將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與單純針刺治療進行比較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晉城煤業集團成莊礦醫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92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中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②有惡心、眩暈、頭痛等癥狀,伴有猝倒史,頭頸部發生位置改變;③年齡≥18歲且≤65歲;④依從性良好,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5]:①合并有嚴重心、肺、腎、腦血管疾病;②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嚴重并發癥;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所選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49.03±4.17)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2.83±0.85)年。研究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39~64歲,平均年齡(48.58±4.19);病程2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2.91±0.83)年。本次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并且患者均知情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中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①有眩暈、猝倒發作癥狀;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上顯示椎關節失穩、骨質增生;④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經癥狀;⑤椎動脈造影顯示椎動脈狹窄、移位、彎曲、迂回或阻塞。⑥可排除神經官能癥、顱內腫瘤等疾病。符合以上標準即可確診。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首先選取百會、四神聰、完骨、天柱、風池、頸夾脊等穴,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刺入深度1寸,留針25 min;然后,引導患者調整為俯臥位,選取兩側頸夾脊穴、風池、天柱,予以針刺治療,刺入深度1寸,得氣后連接電針,以60次/min連續波頻率持續通電治療15 min,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節連續波頻率,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第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一周開始第2療程治療。對患者予以6個月隨訪。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推拿手法治療。患者取端坐位,以拿、揉、推手法對患者頸背部進行推拿,保證患者背部肌肉放松,以托拉牽引推拿頭部、旋轉復位推拿頸部。然后以三步推拿法進行推拿:每步10 min,第一步以食指、拇指按揉肩井穴,70次/min;第二步以一指禪屈拇指指推兩側華佗夾脊,100次/min;第三步以手指按壓推動風池穴,90次/min。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第1個療程結束后間隔一周開始第2療程治療。對患者予以6個月隨訪。
1.4 觀察指標 隨訪6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functional scale for CSA,FS-CSA)評分及臨床療效。臨床癥狀積分以《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為依據[4],對頭痛、惡心嘔吐、眩暈、肩頸痛癥狀根據表現程度對其予以賦值評價,無癥狀為0分;輕癥狀、不影響生活為1分;中度癥狀、輕微影響生活為2分;重度癥狀,嚴重影響生活為3分。分數越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輕。以FS-CSA評估患者的功能狀況,共包括兩方面內容:日常生活功能(7項)、心理功能(4項),每項內容1~3分,滿分11~33分,分數越低,患者的功能狀況越好[6]。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依據對臨床療效做出判定[7]:①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活及工作恢復正常狀態;②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及工作不受影響;③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生活及工作受到影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間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FS-CSA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FS-CS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FS-CSA評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S-CSA評分對比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 隨訪6個月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65%(44/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3%(37/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頸椎病類型,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包括內分泌失調、年齡大、體質差等,外因包括風寒、慢性損傷、咽部或頸部感染等[8]。該疾病會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極大不良影響。據數據統計顯示,手術治療的方法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風險較高,易引發不良反應,所以需要找尋安全、可靠且行之有效的方案。近年來,中醫針灸成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手段,該方法可行性高、操作簡單且經濟有效[9]。
中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為痰濕阻絡、風寒侵襲、氣滯血瘀引發。采用中醫針灸辨證施治則有顯著效果。臨床數據表明,針刺膽、肝經腧穴,能夠補虛、降火、祛痰、熄風,達到通絡止痛、疏通氣血的目的,可有效緩解肌肉緊張,迅速改善頸部疼痛,消除炎性反應水腫,同時能夠增加腦血流量,擴張腦血管,緩解由于頸部不良引發的交感神經及椎動脈刺激,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0]。本研究中筆者選取百會、四神聰、完骨、天柱、風池、頸夾脊等穴,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刺能夠促使太陽經氣、督脈暢通,進而有效的調節身體陰陽平衡;另外還能夠通過腦、脊髓之間的關聯,調節患者神志,讓其神志清明;通過夾脊穴與臟腑聯系,可對臟腑氣血進行有效調節。但單純采用中醫針刺治療有一定局限性,患者的療效不一,限制了整體療效的提升。
在中醫針刺方案基礎上,聯合推拿治療有助于優化療效。中醫推拿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頸動脈推拿的主要手段為正骨手法,其治療以整復錯位、解痙止痛、舒筋活血為基本原則。通過一定的力學刺激,采用按、拿、揉等方式,對患者頸部、頭部、肩部等相關穴位進行刺激,以此來調節關節結構,促進血液流通,減少血液壓迫,改善血液循環[11],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本研究中筆者采用食指、拇指按揉頸臂穴,一指禪屈拇指指推兩側華佗夾脊,手指按壓推動風池穴,效果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臨床癥狀積分、FS-CSA評分及臨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針刺聯合推拿手法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頸椎功能,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