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淮安 223001
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慢性呼吸道疾病,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展,發病率隨之升高[1]。有文獻報道[2],80%的持續性哮喘肺功能損害源于3歲以前,因此臨床上對5歲以下兒童患者進行相應哮喘干預,對防治成人支氣管哮喘意義重大。冬病夏治法是目前防治支氣管哮喘的重要外治手段,我院運用三伏貼聯合西藥輔舒酮對哮喘緩解期的患兒進行治療,經臨床驗證,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納入緩解期患兒80例,全部來源于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淮安市婦幼保健院門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試驗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1~5歲,平均(3.27±0.97)歲;病程0.5~3年,平均(1.89 ±0.53)年。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1~5歲,平均(3.12±1.01)歲;病程0.5~3年,平均(1.61±0.61)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3],處于哮喘緩解期,即經或未經治療,癥狀、體征消失,兒童肺功能恢復到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或最大呼氣峰流速(PEF)≥80%預計值,并維持4周以上。患兒哮喘預測指數為陽性[4-5]。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兒科學》第七版[6]擬定。癥見:神疲無力,咳嗽喘促,自汗懶言,瘦削納差,或動則咳喘,心悸氣短,形寒肢冷,面白少華,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1.3 納入標準 年齡1~5歲;哮喘預測指數陽性;處于哮喘緩解期;符合中醫哮喘緩解期診斷分型者;監護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者其它疾病尚未完全控制;不符合納入標準或者資料不全者。貼敷部位有皮損者,對研究藥物和敷料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輔舒酮吸入(商品名: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氣霧劑,規格:125 μg/掀×60掀,葛蘭素史克公司生產,批號:H20130190),每日2次,每次125 μg。試驗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三伏貼治療。用法:將延胡索、細辛、肉桂、白芥子等以2∶1∶1∶1的比例打成粉末,用適量生姜汁調和,加凡士林調成膏狀并制成直徑1.5 cm、厚0.2 cm的藥餅,置于5 cm×5 cm的膠布中心內徑為1.5 cm的墊圈內。(藥物來源于淮安市婦幼保健院中藥房,由制劑室制作)。穴位選擇:天突、膻中、定喘(雙側)、肺俞(雙側)。時間選擇:于農歷三伏天期間進行,每10天貼1次,共3次,每次貼敷2 h,以貼敷處皮膚輕度泛紅、無明顯瘙癢及疼痛為度。以上2組,西藥治療均連續使用3個月為1個療程,持續觀察1個療程,隨訪3個月。兩組患兒在觀察期間,如遇哮喘發作給予相應抗炎、平喘。
1.6 療效觀察 ①記錄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中量化評分原則(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嚴重)對相關中醫癥狀(咳嗽、喉間喘鳴、咯痰清稀、大便溏薄、食少納差、神疲乏力、自汗盜汗、畏寒肢冷等)進行評分。②兩組患兒分別于觀察前及療程結束后,取指尖血與稀釋液充分混勻后染色、充池,在普通光鏡下進行嗜酸細胞計數。③臨床療效評定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進行。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評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評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評分減少不足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病例總數×100%(其中“無效”包含失訪病例)。
1.7 不良反應情況與處理 記錄貼敷時間,若貼敷處出現皮膚輕度潮紅、微癢、刺痛、燒灼感,屬于正常反應。極少數過敏體質者,可能對藥物或者膠布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應暫停貼敷,及時到醫院就診。另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起泡。若出現小水泡(基底直徑<2 mm),做簡單消毒處理,避免感染即可。出現大水泡(基底直徑≥2 mm),需用無菌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一般1周以后會結癡脫落。
1.8 統計分析 數據統計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組間比較和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結果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外周嗜酸粒細胞(EOS)水平結果比較。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前嗜酸細胞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而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2兩組外周嗜酸粒細胞水平(EOS)變化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00.47±0.150.17±0.03#試驗組400.46±0.130.14±0.04#*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觀察 試驗組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皮膚不良反應。
根據全球哮喘防治倡議,對于哮喘緩解期,西醫的治療重點在于吸入療法對氣道炎癥的控制,糖皮質激素(ICS)是臨床最常應用的藥物[8-9]。然而,長期吸入ICS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生長延遲等,使其在兒童中的依從性存在一定的局限。與西醫注重局部抗炎相比,中醫治療哮喘緩解期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治病求本,且不良反應少見[10]。
冬病夏治三伏貼作為目前防治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的重要外治手段,體現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將相關辛溫類藥物調制成膏丸狀,貼敷于患者體表穴位處,同時借助夏季特殊的氣候特點,使人體陽氣升騰,具有益氣溫陽、散寒通絡的作用。本研究三伏貼所用藥物中,延胡索辛散溫通,肉桂溫陽散寒,細辛解表溫肺,白芥子辛溫走散、祛痰利氣,諸藥相配伍,能辛溫散寒,溫化痰涎。貼敷所選穴位中,肺俞為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穴位,能宣肺理氣、溫肺化飲;定喘為經外奇穴,可降肺平喘,是治哮喘病的經驗穴;天突隸屬任脈,能寬胸理氣、通利氣道,常與定喘相配;膻中為氣會,具有寬胸理氣、清肺平喘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92.5%,高于對照組77.5%(P<0.05),表明三伏貼聯合輔舒酮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哮喘,緩解期患兒的臨床癥狀和相關體征,預防哮喘發作。
此外,國內外學者發現不同病期的哮喘患者其氣道黏膜均存在炎癥反應,發作期與緩解期之間僅有程度差異,而嗜酸性粒細胞(EOS)是氣道變應性炎癥的主要效應細胞[11],哮喘患者氣道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細胞浸潤,因此EOS與哮喘發作關系密切。本研究顯示,試驗組患兒外周血中EOS數值明顯降低,與對照組單純吸入治療相比,組間差異明顯(P<0.05),表明三伏貼聯合輔舒酮治療可以顯著減緩哮喘患兒氣道炎癥。
綜上所述,試驗組冬病夏治三伏貼聯合輔舒酮吸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可有效控制哮喘緩解期患兒的臨床癥狀,降低哮喘患兒氣道炎性反應,預防哮喘發作,對比單純吸入治療,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