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娟
1.云南省廣南縣中醫醫院,云南 廣南 1663300; 2.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3.云南省傣醫藥與彝醫藥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003;4.云南中醫學院臨床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相關文獻研究報道顯示[1-3],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不斷豐富的同時,慢性胃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其中大部分患者,尤其是中醫濕熱證患者往往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4],眾所周知,當慢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時,需要按療程使用多聯抗生素治療,而隨著人們對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對抗生素危害認識的不斷加深,部分患者更愿意接受使用中藥調理的方式來解決病痛,以縮短抗生素治療療程,因而筆者針對慢性胃炎濕熱證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行相關臨床觀察,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治療的72例慢性胃炎濕熱證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3.45±1.21)歲,病程10~38個月,平均(17.23±1.31)個月;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34.15±1.32)歲,病程8~43個月,平均(18.16±1.7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符合西醫內科學中有關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5],即臨床癥狀、胃鏡及組織學檢查等符合慢性胃炎臨床特征。②所有慢性胃炎患者癥狀符合中醫診斷學脾胃臟腑辨證及相關文獻中濕熱證的臨床特征[6-7],即表現為胃脘痞滿,納呆,惡心欲嘔,口苦口粘,渴不多飲,身困乏力,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等癥狀;③患者家屬對本調查研究知情并簽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未遵醫囑完成服藥療程,中途自行終止治療者;②合并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③合并消化道潰瘍、消化道出血、胃腸神經功能紊亂、慢性腸炎、腸梗阻、膽石癥、泌尿系結石等患者;④基礎有頭痛、頸痛、腰痛或精神障礙、失眠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評分者;⑤合并心衰、腎衰、休克等病情危重患者。
1.4 方法 ①對照組使用西藥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等常規治療,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時加用抗生素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為:蘭索拉唑腸溶膠囊(廠家: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0980035;規格:30 g×14粒/盒)30 mg/次,2次/d;克拉霉素緩釋膠囊(廠家: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51661;規格0.25 g×4粒/盒)500 mg/次,2次/d;阿莫西林(廠家: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批號:國藥準字H44021518;規格:0.25 g×50粒/盒)1000 mg/次,2次/d。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基礎處方:姜半夏10 g,黃連6 g(布包),黃芩10 g(后下),干姜10 g,甘草6 g,黨參10 g,大棗15 g,煎服方法:用1000 mL冷水浸泡30 min后開始煎煮,煮至水開后再煮20~25 min,濾出藥液、藥渣加適量冷水再煎煮一遍,將兩次煎煮所得的藥液共約600 mL混勻,分早、晚餐后各溫服一次,7d為1療程;飲食禁忌:治療期間忌食生冷瓜果、辛辣油膩香燥食物;隨證加減:腹脹明顯伴腹痛者加木香、檳榔、元胡、川楝子,納呆不欲進食者加雞內金、神曲、山楂,嘔酸噯氣明顯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大便干結者加大黃。
1.5 療效觀察及療效判定 ①用藥第3天開始,每隔1天對患者家屬進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②病情改善判斷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淡白舌,薄白苔,無滑數脈象,脈象趨于平和;有效為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但仍有輕度癥狀,舌苔仍黃,但不厚膩,仍可見滑脈或數脈;無效為各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趨勢。③生活質量變化評判標準:依據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進行評定[8],總分為100 分。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⑤患者滿意度: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100分,≥90分為滿意,60~89分為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4.44%,對照組總有效率80.56%,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平均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治療時間(14.25±1.02)d,短于對照的平均治療時間(16.36±1.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治療前組間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變化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7.22%,對照組滿意度86.11%,二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胃痛”、“胃脘痛”、“胃痞”等范疇,常見證型有寒邪犯胃、脾胃濕熱、飲食傷胃、肝郁氣滯、淤血阻絡、胃陰虧虛、脾胃虛寒等,其中脾胃濕熱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痞滿或灼熱脹痛,口苦口粘,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偏厚,脈弦滑偏數等癥狀,治療原則主要以清熱化濕,和胃調中為主,可使用的常見方劑有三仁湯、清中湯及半夏瀉心湯等[9]。
半夏瀉心湯并非是專治濕熱的方劑,而是寒熱平調的和解劑,筆者綜合以下幾點主要原因,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來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證:首先,筆者認為慢性胃炎濕熱證的濕和熱并非突然產生,而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病情進展演變而來,它既要有脾胃中陽受損,水谷津液運化不當,化生內濕的病理基礎,也要有內濕蘊阻日久化熱的病情進展趨勢,即所謂流水不腐,腐水不流,中陽充沛,自然流水不腐,內濕無源,中陽不足,自然水停濕聚,內濕由生,因而慢性胃炎濕熱證具有標實本虛,標熱本寒的發病特點,治療上正好可以靈活運用半夏瀉心湯加減來進行寒熱平調,標本兼顧;其次,治療濕熱證主要是要使熱去濕除,五臟中得病易從火化的是心和肝,即五行關系中的木生火,而心主火,瀉火當瀉心,故選用瀉心湯可阻止濕從火化,半夏瀉心湯中的黃連、黃芩正好可去上焦之火,有利于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證的標實;再次,半夏瀉心湯中半夏、干姜、黨參、炙甘草、大棗,具有溫中陽,燥中濕的作用,有利于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證的本虛。由上述分析可知,雖然半夏瀉心湯是寒熱平調的和解劑,但其方標本兼顧,用藥合理,短小精悍,易于加減,適用于慢性胃炎濕熱證的綜合調理。
基于半夏瀉心湯治療濕熱證理論上的優勢,同時結合業內同仁使用半夏瀉心湯調理胃腸道疾病的經驗,筆者將其應用于慢性胃炎濕熱證的臨床治療,并進行觀察,實踐證明,在使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處理,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縮短了治療時間,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了患者治療滿意度,可見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證,具有明顯臨床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