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磊,孫桐,夏濤,文小孟
1.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230036;2. 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3. 安徽農業大學農業部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36;4.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農業發展委員會,安徽 六安 237300
家庭農場是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國家最為普遍的農業經營主體[1],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 2014年定為家庭農場年,彰顯了家庭農場在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以及全球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2]。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家庭農場與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形式一起列為創新農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家庭農場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茶產業是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山區、茶區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是,該省茶園大多分散在農戶手中,茶園流轉機制尚未普及,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以分散銷售為主[3]?;诖朔N現狀,發展具有適度規模優勢的茶葉家庭農場成為推動安徽省茶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選擇。
然而,茶葉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的“度”到底是多少,尚未有學者給出相關結論。因此,本文基于 100份安徽省茶葉家庭農場有效問卷,運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法)模型評價了茶葉家庭農場經營效率,并通過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法)建立茶葉家庭農場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由此體系界定出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為進一步推動和深化茶葉家庭農場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持。
近年來,發展家庭農場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眾多學者對此展開研究。付飛翔[4]提出發展家庭農場是創新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的未來選擇。王春來[5]結合相關調研探討了我國發展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現實收益以及與其他經營主體的關系3個關鍵問題。關于茶葉家庭農場的概念,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定義。FAO在2013年將家庭農場定義為一種由一個家庭管理和經營的農業、林業、漁業、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組織形式,主要依賴于家庭勞動力,家庭和農場相互聯系、共同進化,并與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的功能相結合。在中國,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及家庭農場的概念,2013年農業部明確家庭農場的定義。學者屈學書[6]在相關研究中定義了家庭農場,任重[7]結合煙葉產業特性定義了煙葉家庭農場。通過相關研究可知家庭經營、適度規模、自我管理為家庭農場的主要內涵。本文結合上述定義和對茶葉家庭農場的調研,認為茶葉家庭農場是以茶葉為生產對象,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輔以季節性雇工,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達到適度規模,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管理和自負盈虧的新型茶葉生產組織形式。
在適度規模相關研究中,Magdalena Ko?tun等[8]以波蘭家庭農場為背景,研究了波蘭家庭農場的適度經濟規模。蘇昕等[9]根據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推算到2030年我國家庭農場平均規模將達到26.7 hm2。李靜[10]以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為研究對象,測算出水稻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為 7.334~8.667 hm2,小麥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為 26.667~33.334 hm2??琢畛桑嵣黉h[11]基于我國松江區糧食家庭農場的實證分析,提出我國松江區發展糧食型家庭農場的最優土地投入規模為 8.13~8.40 hm2。羅艷等[12]通過對安徽金安區的調查和計算,得出在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為 2.3 hm2、戶均8.4 hm2時,達到較合理的家庭農場規模??梢娂彝マr場的適度規模問題研究多集中于糧食型大宗農業產業,關于茶產業的研究報道較少,鄭云[13]基于福建省茶葉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研究提出茶葉家庭農場的茶葉種植具有規模不經濟的特點,但對于安徽省各名優產茶區內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并未有相關學者進行界定。因此,本文基于安徽省的調研數據,運用DEA模型測算出茶葉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并通過AHP建立適度規模評價體系從16個規模有效的茶葉家庭農場中界定出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
受限于普及范圍和力度,茶葉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安徽作為中國重要的產茶區,雖存在具備家庭農場經營特征的茶葉種植戶,但對其界定困難,在全省的推廣也僅在部分茶區展開。六安市金寨縣為安徽省名優綠茶六安瓜片的主產區,茶葉發展歷史悠久,一直備受地方政府關注。全縣境內有 23個鄉鎮,重點產茶鄉鎮達60%以上,2016年全年新培育茶葉家庭農場 540家,處于安徽省發展前列。因此,本研究實地調研了六安金寨縣共 100戶有效茶葉家庭農場的數據。100戶茶葉家庭農場茶園規模分布如圖1所示。茶葉與煙葉均屬經濟作物,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經濟價值,區別于水稻、小麥等糧食型農產品,因此作者參考任重[7]對煙葉家庭農場種植規模的劃分(3.334~6.667 hm2為小型規模,6.667~13.334 hm2為中型規模,13.334 hm2以上為大型規模)及金寨縣調研實際情況,對該100戶茶葉家庭農場經營茶園的規模進行了如圖1所示的劃分。

圖1 金寨縣100家茶葉家庭農場經營茶園規模分布柱狀圖Fig. 1 Size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100 tea family farms in Jinzhai County
分別于 2017年1—6月、2018年1月期間多次深入金寨縣,對該縣的茶葉家庭農場進行了深入調研,結果如下:
(1)茶葉家庭農場適度規模尚不明確。近年來六安市金寨縣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家庭農場,金寨縣政府2014(30號)文件[14]提出茶葉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不低于2 hm2(30畝)。金寨縣農村工作領導組出臺的 2016(9號)文件中[15],根據經營規模將茶葉家庭農場分級,分別為:A級達到2 hm2(30畝)以上、AA級達到3.334 hm2(50畝)以上、AAA級達到4.667 hm2(70畝)以上。作者在調研中發現,上述文件制定者在界定茶葉家庭農場規模時僅依據當時的國家政策文件,并未針對該縣茶葉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因此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諸多問題,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如圖1所示,調研的100個茶葉家庭農場中,規模 0~0.667 hm2占比為 50%,0.667~2 hm2占比 8%、2~3.334 hm2占比 13%,3.334~6.667 hm2占比 7%,6.667~10 hm2占比7%,10~13.334 hm2占比 7%,13.334 hm2以上占比8%,0~0.667 hm2占比仍然較大。可見,該縣茶葉家庭農場適度發展規模仍未明確。
(2)茶葉家庭農場主教育水平整體偏低。調研的100個茶葉家庭農場主中,小學及小學以下學歷占比 12%,初中學歷占比 54%,高中及中專學歷占比25%,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占比9%。學歷占比顯示,雖然存在一定的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茶葉家庭農場主,但以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為主,整體教育水平較低。
(3)扶持政策欠合理。金寨縣為扶持茶葉家庭農場發展,為申請者提供2年20萬元的政策性貼息貸款,但申請需要2個公務員擔保。作者通過電話預調研發現金寨縣2016年度新培育的 540家茶葉家庭農場有一半并未真正經營,其申請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政策性貼息貸款,而大量真正需要資金支持茶葉家庭農場卻因需 2個公務員擔保的條件限制未能獲得政策性貼息貸款。
(4)缺乏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提高規模效益的重要推動力,作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金寨縣曾發展過提供機械采茶、機械修剪等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對現有的茶葉家庭農場有較大幫助,但因缺乏穩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且現有的組織模式難以自負盈虧,目前均處于停滯狀態。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選用DEA模型來評價100戶茶葉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率階段,并進一步通過AHP建立綜合效益評價體系來界定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為政府制定或完善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支持。
DEA是由美國運籌學家A. Charnes, W. W.Cooper等人于1989年提出,該方法可以比較具有多個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的同類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它是一種非參數的分析方法。由于DEA具有不需要預知生產函數、不必人為確定各指標權重等優點,被眾多學者廣泛運用在管理、經濟、農業等研究領域。近年來眾多學者將DEA運用于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測算。我國學者陳彥春等[16]運用DEA模型測算出河南省山區煙葉家庭農場經營效率。白士天等[17]運用基于投入導向的BBC-DEA模型測算了延邊地區49戶水稻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并界定出延邊地區水稻家庭農場的適度經營規模。
考慮到茶葉在生產過程中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大,其規模報酬處于可變狀態,因此本文選取 DEA中基于投入導向的BBC模型。在規模報酬可變的前提下,具體線性規劃如式(1)所示:

其中,Xj與 Yj為決策單元 j的投入與產出,λ為賦予每個決策單元的權重,θC為決策單元的有效值,其取值范圍在0到1之間,若θC=1,則說明該決策單元在前沿面上。
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多指標綜合決策方法。該方法的主要步驟如下:(1)構造層次結構。(2)運用 1—9標度法通過兩兩比較量化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建立判斷矩陣。(3)根據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因素對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權重。具體計算如式(2)所示:

其中,ωi為權重,aij為專家對指標i和指標 j的相對重要性比較結果。(4)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分為單層次檢驗和總層次檢驗,單層次檢驗求判斷矩陣λmax計算如式(3)所示,當CI<0.10認為單層次排序通過一致性檢驗??倢哟螜z驗公式如式(4)所示,當RI<0.10認為總層次排序通過一致性檢驗。

4.1.1 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建立
關于投入產出指標體系的選擇,不同的學者基于研究領域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指標,陳旻榕[18]在測算福建省茶農經營效率中選定土地投入(地塊面積)、資金投入(化肥投入量、農藥投入費用、有機肥量、種苗費)、勞動投入(雇工費、年自投工)作為投入指標,茶農的茶鮮葉收入為產出指標。高雪萍等[19]針對江西糧食主產區家庭農場選取土地經營規模(家庭農場進行生產經營的土地面積)、勞動力投入、生產性成本投入(種苗、化肥、農藥、管理的費用以及其他費用)為投入指標,家庭農場生產性經營收入為產出指標。王國敏等[20]在研究四川山地丘陵地區的農地適度規模有效性中選定直接投入、間接投入、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投入作為投入指標,選定農民的年收入以及糧食產量作為產出指標。任重[7]選取資本投入、人工投入和土地投入3個指標為煙葉家庭農場種植的投入指標,以現金收益為產出指標。綜合上述,土地、資金、勞動為農業經營主體的3個主要投入要素,結合茶葉種植與生產特征及金寨縣調研結果,本文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茶葉家庭農場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如表1所示,投入指標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3項投入。土地投入主要為茶葉家庭農場實際經營的茶園規模,包括自有茶園及通過承包、租賃、合伙等多種流轉形式經營的茶園。資金投入包括土地流轉費,農藥、化肥、種苗投入,機械投入。土地流轉費表示茶葉家庭農場流轉土地費用和自有茶園土地折算費用。農藥、化肥、種苗投入包含茶葉家庭農場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農藥、化肥和種苗等費用。機械投入指茶葉家庭農場購買的機械折算與使用的費用。勞動力投入包括家庭自投工投入和雇工投入兩個部分,家庭自投工投入為家庭中真正從事茶葉經營的人員數量投入,雇工投入表示除家人外雇傭工人(主要為季節工)的費用。茶園產值為產出指標,表示茶葉家庭農場單位面積茶園生產茶葉的市場價值。
4.1.2 測算結果分析
基于DEA-BBC模型,結合茶葉家庭農場經營投入產出指標體系,作者運用 DEAP2.1軟件評價 100個茶葉家庭農場的具體經營效率,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的茶葉家庭農場其經營的茶園規模有效。統計出規模有效的茶葉家庭農場經營的茶園規模如表2所示。

表1 茶葉家庭農場投入產出指標體系Table 1 Input-output index system of tea family farm

表2 規模效率有效茶葉家庭農場統計表Table 2 Statistic table of scale efficiency in tea family farms
由表2可見,16個決策單元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即該茶葉家庭農場綜合技術效率值為1,純技術效率值為1,規模效率也為1,表明這16個茶葉家庭農場經營的茶園規模是有效的。規模有效的16個決策單元中,12個處于0~0.667 hm2的經營規模,可見這12個茶葉家庭農場由于經營規模小,家庭自有勞動力通過一定的精耕細作可以達到效益最大化。2個決策單元為 2.000 hm2,1個決策單元為2.667 hm2,1個決策單元為9.334 hm2。
由于DEA方法僅能測算出相對效率最優的經營規模,為進一步界定出安徽省名優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作者運用AHP建立指標評價體系。
4.2.1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孔令成基于綜合效益視角,構建了包含經濟、社會、生態3個方面的效益指標體系,并提出社會效益為在家庭農場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產生的效益[21]?;诳琢畛傻难芯砍晒?,本文結合實地調研情況選取了茶葉機械使用率、與新型茶葉經營主體聯合度、對貧困戶的帶動度作為評價茶葉家庭農場社會效益的指標。
針對16個相對規模有效的茶葉家庭農場運用AHP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角度建立適度規模界定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表3中各指標說明如下:
經濟效益:①公頃均凈收益表示茶葉家庭農場在一個經營周期(一年)內每公頃凈收益。②公頃均干茶產量表示茶葉家庭農場在一個經營周期內每公頃干茶產量。③家庭勞均凈收益表示一個經營周期內家庭中從事茶葉生產經營勞動力的人均收益。④成本利潤率表示茶葉家庭農場一個經營周期內所獲利潤與投入的比率。⑤政府補貼度表示政府對茶葉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大小。根據實地調研發現,目前茶葉相關補貼有肥料補貼(有機肥)、購買機器補貼、茶園補貼、生態補貼(粘蟲板)、等級補貼(縣級示范茶葉家庭農場、市級示范茶葉家庭農場、省級示范茶葉家庭農場),若茶葉家庭農場存在上述一項補貼計1分。⑥無息貸款難易程度表示茶葉家庭農場獲得政府無息貸款的難易程度,由于條件限制難以獲得無息貸款的茶葉家庭農場轉向銀行或民間借貸,間接影響了經濟收益。此處,采用困難=1;一般=2;比較容易=3;很容易=4來量化貸款難易程度。
社會效益:①茶葉機械化是衡量茶產業現代化的重要依據,茶葉機械使用率表示茶葉家庭農場在茶葉種植經營過程中使用機械的程度,目前茶葉家庭農場在茶葉經營中可以采用機械的環節有:機械修剪、機械除草、機械采茶、機械加工、機械松土施肥,存在上述一項計1分。②茶葉家庭農場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兼顧政府、茶葉龍頭企業、茶葉專業合作社與其他農戶的利益關系,各利益主體相榮相生。與新型茶葉經營主體關聯度表示茶葉家庭農場與茶葉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關聯程度。經實地調研發現,與新型茶葉經營主體關聯度越高的茶葉家庭農場其發展更好。目前茶葉家庭農場與新型茶葉經營主體存在以下關系:有松散的訂單生產與銷售、有長期的產銷協議、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社,存在上述一項計1分。③對貧困戶的帶動度表示茶葉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帶動貧困戶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情況。此處,帶動貧困戶就業的計為1,未帶動計為0。為了消除個別指標間的量級差異,便于結果比較,在Excle中運用 min-max數據標準化處理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表3 茶葉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界定指標體系Table 3 The index system for defining moderate scale of tea family farms
4.2.2 評價結果分析
關于指標權重的確定,運用德爾菲法邀請了兩名行業內專家、一名政府代表、一名茶葉合作社帶頭人、一名茶葉龍頭企業主、一名茶葉家庭農場主不同領域共 6人組建專家打分小組,打分組各成員根據經驗對不同指標進行賦分。根據打分結果建立判斷矩陣,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并通過一致性檢驗出的最終權重如表4所示。利用各指標歸一化處理數據以及各指標權重,依次計算出16個處于規模有效茶葉家庭農場的綜合效益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見,16個規模有效的茶葉家庭農場綜合效益呈現出 2~2.667 hm2>6.667 hm2以上>0~0.667 hm2的趨勢。因此,認為規模有效的2~2.667 hm2是安徽省現階段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結合圖1可見,0~0.667 hm2規模的茶葉家庭農場占比較大,說明現階段小規模的散戶經營仍是安徽省茶產業發展主流。0~0.667 hm2規模的茶葉家庭農場及其他茶葉農戶可通過租賃、代耕代種、合伙經營等多種土地流轉方式爭取達到2~2.667 hm2的經營規模。王國敏等[20]認為四川這類人多地少的山地丘陵地區的農地適度規模區間為 1.667~2.334 hm2,與本文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作者認為現階段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為2~2.667 hm2。

表4 茶葉家庭農場適度規模指標權重表Table 4 The weight of moderate scale index of tea family farm

表5 綜合效益表Table 5 Table of comprehensive effectiveness
通過對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 100個茶葉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率測算,以及對處于規模有效茶葉家庭農場AHP綜合效益評價狀況分析可得,目前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為 2~2.667 hm2。綜合實地調研情況及本文結論,對安徽省主要產茶區發展茶葉家庭農場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通過對六安市金寨縣的實地走訪調研發現,茶區的土地流轉程度不高,土地依然分散在小農戶手中。因此,政府要積極引導茶園土地流轉,發展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尤其是代耕代種形式。調研發現這種存在于親戚或朋友之間的代耕代種的土地流轉方式可以使茶葉農戶較容易地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且成本較低。政府應頒布相關政策及文件在茶葉農戶間鼓勵代耕代種的土地流轉形式,并進行規范。
(2)積極培育新型茶葉家庭農場主,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調研發現當前茶葉家庭農場主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較高文化水平的茶葉家庭農場其擴大經營規模的意愿更加強烈。因此政府部門應鼓勵當地農業高校、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參與經營茶葉家庭農場,并建立一系列人才補助措施。對現有的茶葉家庭農場主,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尤其是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政府不僅要開展技術相關培訓,還要開展與互聯網、營銷、消費者相關的培訓,讓茶葉家庭農場主及時了解市場信息。
(3)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降低茶葉家庭農場運營成本。六安市金寨縣的相關經驗表明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減少茶葉家庭農場運營成本,擴張經營規模有較大幫助。因此政府要積極發展茶葉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健全相關扶持政策?,F階段,茶葉家庭農場以種植和初加工為主,采摘和茶園管理成本占比較大。由此,政府可多扶持此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降低茶葉家庭農場運營成本。
(4)完善扶持政策,將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六安市金寨縣為推廣茶葉家庭農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得茶葉家庭農場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眾多注冊的茶葉家庭農場為獲得政策性貼息貸款而掛名,并未實際經營。為了避免安徽省在今后普及茶葉家庭農場時出現此類現象,建議省政府參考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如上海市松江區在扶持當地家庭農場采取的政策為財政按30 000元·hm-2出資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耕地水利排灌及生產輔助設施,加強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22],在扶持茶葉家庭農場時結合當地實際狀況,將扶持政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