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我國車市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3.4萬輛和23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0.1%和11.7%。前10個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82.6萬輛和2287.1萬輛,同比下降0.4%和0.1%。這也將是中國車市連續28年增長之后的首次負增長。
點評:基于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性地位,不少人建議,國家應對車輛購置稅減半征收。對于這樣的呼吁,并不難理解。作為一個重要稅種,車輛購置稅曾在2009年和2015年兩次下調,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減半征收購置稅,確實較好地促進了小排量乘用車的推廣和提振汽車消費。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車市消費能力。
近期,受多方面因素綜合疊加影響,我國汽車產銷增速下降。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2.35億輛,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汽車年產銷規模已近3000萬輛,比美國多出近1倍,也遠高于歐盟,居世界首位。如果僅靠臨時性的政策刺激,恐難在如此高基數上持續增長。
不僅是中國,當前全球車市都在減速。今年9月份,美國、歐洲、日本的汽車銷量也均為負增長,在亞洲具有代表意義的日韓兩國,汽車銷售也同樣乏力,銷量同比分別下降2.0%和17.2%。因此,對于中國車市的數據波動,不妨多一份淡定,相關企業與其呼吁政策刺激,不如自身練好“過冬”本領。
車市減速固然會對宏觀經濟增長構成拖累,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次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強身健體的契機。時至今日,我國擁有130多家整車企業,居全球之首。其中,相當一部分車企和產品供給粗放,產能落后,經營效率低下,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汽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不經歷“大浪淘沙”,就很難形成產業集中度,也就很難形成品牌和規模效應,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反觀德國和美國,之所以能成為汽車工業強國,就在于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在全球范圍內兼并重組,不斷淘汰落后企業,少數優秀公司終于成長為跨國巨頭。這表明,企業的進入、退出,以及生存、消亡,對行業的兼并重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促進作用,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新動態
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可享部分稅收優惠
11月22日消息,財政部發文,自2018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11月6日止,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取得的債券利息收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上述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范圍不包括境外機構在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取得的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債券利息。
私募基金名稱不得有“保本”“穩贏”等字樣
11月20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命名指引》表示,私募投資基金名稱不得明示、暗示基金投資活動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不得含有“安全”“保險”“避險”“保本”“穩贏”等可能誤導或者混淆投資人判斷的字樣,不得違規使用“高收益”“無風險”等與私募投資基金風險收益特征不匹配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