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救難是中國歷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
古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除了“鰥寡孤獨廢疾者”需要救濟外,每逢地震、旱災、水災、蝗災、瘟疫等自然災害出現,也容易產生大量貧困人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或者說其統治的正當性之一,就是在自然災害和饑荒發生時進行賑災救難。早在春秋時期,列國之間征戰不已。即便如此,“賑災救難”依然作為各國交往義務被寫進盟約。公元前655年,齊桓公稱霸后,主持了“葵丘之盟”,盟約最后一條即是: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不告。用現代的話講,就是諸國不能任意改變河道,因為如此可能引起河水在下游國家決堤;諸國之間不能因為有怨仇而阻止對方在荒年時來購買糧食;諸侯分封大夫時必須公示,讓周天子和列國知曉。
從漢代開始,歷代政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賑災救難制度。漢宣帝時,“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遂白令邊郡皆筑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隋代設立癘人坊是專門收容麻風病人的隔離病院。宋朝的賑災救災措施最為完備,設有福田院、居養院、安濟坊、養濟院等。還有負責收葬無主尸骨的機構,即漏澤園。宋真宗天禧元年(1021年),“于京畿近郊佛寺買地,以瘞死之無主者。瘞尸,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宋史·徽宗本紀》載:“辛未,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并置。崇寧元年(1102年)置安濟坊于各路,收容貧病無靠者給予醫藥。”明清兩代的統治者亦重視賑災救難,如乾隆在位時,專用以應付災難的國家儲備糧倉庫——常平倉發展快速,儲量超過四千萬石。
歷代政府嚴厲懲處扶貧領域的貪腐行為
歷代王朝有所作為的統治者普遍認為,治理賑災救難中的腐敗即扶貧領域“微腐敗”,不僅能夠反映出執政者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而且關系到王朝政權的穩定。歷史上不同時期爆發的農民起義給王朝統治者造成很大觸動,他們把農民起義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天災和人禍。如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明朝末年張獻忠李自成起義等,都是因災荒引起的;而人禍差不多都是由于地方官員“敲骨吸髓”“虎噬狼貪”的貪贓枉法、中飽私囊造成的。
為此,歷代王朝統治者在發生災害后,高度重視賑災救難工作。據史料記載,在西漢前期一旦發生災害,皇帝一般都親臨第一線指揮搶險救災,督導地方官員認真履職。加之西漢前期的統治者輕徭薄賦,由此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歷代法律都規定官員貪贓受賄要承擔嚴厲的刑事責任。在漢代,官員貪污、受賄、私自挪用官錢就要被處以“棄市”之刑。在唐宋明清四朝,官員受財枉法贓數只要達到正七品官一個月的俸祿就要被絞殺。《唐律》規定官員接受十五匹賄賂而徇私枉法就要處以絞刑。到了明朝,處罰更為嚴厲,《大明律》對于官員貪贓受賄不分主從凡受贓即杖八十,四十貫即斬。在《大誥》中枉法要被凌遲、梟首,甚至為警示官吏,還會處以“剝皮實草”的酷刑。在雍正皇帝執政期間,懲貪肅賄的力度不斷加大。把虛報錢糧、冒支挪用、侵奪公物等行為視為貪賄,一律革職。清政府在報災、勘災、賑災、災后重建、賑災腐敗的懲治等具體問題上都作出了明確的立法規定。上述賑災法規都記載于《大清律例》《大清會典》之中。
歷代政府懲治侵吞救災錢糧的貪官是十分嚴厲的,一經發現,往往被處以極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肅發生過一起地方官員以賑災之名,共謀作弊、肆意侵貪的大案。清初,曾經實行過凡愿意取得國子監監生資格的讀書人,須按規定數目向當地官倉捐交豆麥谷糧,取得資格的可以應試入官,時稱“捐監”。乾隆三十九年四月,王望任甘肅布政使后,采取了與以往捐監不同的辦法。清廷規定每名監生捐糧43石,王望把這43石糧食改收銀子47兩,另外加收辦公銀、雜費銀8兩,合計每名監生共收銀55兩。僅從乾隆三十九年四月至四十二年初,開捐不到三年,就開銷監糧600余萬石。而這些銷去的糧食,實際上折成銀子落到了貪官手中。后至乾隆四十六年初東窗事發,共牽涉總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縣官員113人,其中判死刑57人,發配56人,時稱“甘肅冒賑案”。
(作者單位:湖北省委黨校;武昌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