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人心”,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傳統。一般所講的人心是跟“世道人心”連在一塊兒的。那么什么是人心?當這個問題出現時,我們會發現,大家對這個詞其實只有模糊的把握,好像知道它大概是什么意思,但好像又沒有清楚地知道指的是什么。像這個情況,很多詞語、概念所代表的那種認知,就屬于表象知識,而不是深度知識。
“人心”“人性”都是典型的表象知識。什么是人性?言談者同樣講不清楚。于是,就把人的很多表現,都稱之為人性,這方面的優秀代表是臺灣的劉墉。但表象知識有一個特點,主要是用來應付人的基本智商的,即在我們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某件事之前,先假裝知道了。它本來應該再深入以便形成真正的知識的,可是很多人在這個層面就停止了追求知識的腳步。這意味著,像“人心”“人性”這類表象知識,主要是用來交流的,而不是用來求知的。讓自己和別人在交流時知道大概指的是什么,遠勝于讓大家清楚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有人看到有熱鬧,想發泄一下壓抑的心理能量,但又必須給自己一個高尚的標簽,這樣才能合理地發泄:有人因為扭曲的心理,見到弱者就兩眼放光,如果弱者還成了公共污水溝,毫無反抗力,更是興奮不已。像這類事件。因為和事實不合,可謂“人心險惡”。
但即使是美好的人心,具有正當訴求的人心,同樣也很復雜,也摻雜著道德、心理、利益的諸多因素。除了復雜,人心還有一個特點,沒法量化。任何想測量人心的企圖都只是一種山寨。通過調查問卷或投票的方式來衡量人心。最多只能取一個近似值或參考值。它只是通過專業化的包裝來裝作科學而已,平時無關痛癢,但在關鍵場合可能是要打臉的。
盡管沒法測量,我們仍可以對人心進行評估。
在這里我提供一個簡易公式:人心:認同+實力+心理+合法性
無論哪個領域,沒有A認同B就不成為人心了。同時,人心偏向誰,也與A、B的實力有關。它也跟A的心理息息相關,無論是真心偏向,還是因為某種心理原因偏向,都是“人心”中的狀態。另外,人心顯示出它是有合法性的。至少可以構成一種道德壓力。全面了解人心,可能真的要同時從這四個方面來進行評估界定。很多人都說,人心是很容易變化的,其實就是實力和心理這兩個內容隨時都在動態變化。而它們確實又都和社會變化有關。這也是“世道人心”聯系在一起的深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