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和二戰中,與歐亞大陸遠隔重洋成為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如今對于意圖對付俄羅斯與中國的五角大樓而言,這個優勢卻似乎變成了難以逾越的天塹。美媒10月8日披露稱,由于戰略運輸能力近年來一直在急劇下降。美軍已經無法支撐一場跨越大洋的大規模戰爭。為應對這種窘境,美軍正在太平洋地區推動一種新戰略——拉盟友當“替死鬼”。
跨洋投送能力持續退化
盡管美軍近年在幾場局部戰爭中僅出動可以快速調動的海空軍就獲得勝利。但要對付重量級對手,單靠空中轟炸仍嫌不足,必須出動地面部隊。但據美國《防務新聞》10月8日報道,由于美軍海運能力的下降,“如果俄羅斯在明天入侵歐洲,美軍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跨洋投送足夠數量的坦克、重炮和其他裝備,戰時可能趕不到歐洲”。
報道稱,美軍海運能力的下降根源在于美國造船業的衰落,美國今天已經不可能造出過去戰時的大規模物流運輸船隊,從事海事運輸的船只比二戰時期減少了幾個數量級。這意味著美軍沒有足夠的運輸船將陸軍裝備從本土投送到歐洲或亞洲。更糟糕的是,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顯示,即使是專門用于戰時海運的海運動員艦艇,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船體老化和設備故障問題。如果這一數字繼續上升,戰時到底有多少運輸船可用都成問題。
目前,美國可用于戰時大規模應急海運的基本家當,主要包括海事局監管的46艘快速預備力量艦艇、隸屬軍事海運司令部的15艘船,以及在海上安全計劃中懸掛美國國旗的約60艘商業船只。然而,46艘快速預備力量艦艇已經老化,船殼壽命即將超齡,許多賬面上能動的艦艇發動機也接近退役。美國海事局局長馬克·布茲比承認,美軍戰時應急海運船隊的平均服役艦齡高達43年,46艘快速預備力量艦艇中,有約23到24艘艦艇“需要緊急關注”。美國海事局目前擁有11768名船員可供預備役使用,但戰時征調這些人只能“全憑自愿參加”,而且一旦進入大規模戰爭,即使全部征調這些船員也明顯不夠。
在海運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美國依靠空運無力支援跨洋援歐戰爭。美國智庫Telemus集團分析員亨德里克斯表示,普通美國人以為“可以把所有我們需要的東西都空運到歐洲”,事實上并非如此——整個美軍的空中運力還比不上三艘大型運輸船。美國海軍今年3月向國會提交的報告顯示,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緊急情況下使用的裝備約90%都要從海路運輸。
在太平洋方向嘗試依托盟友
美軍跨越大西洋對抗俄羅斯不容易,跨越太平洋對付中國也存在同樣的難題。為此,美國太平洋陸軍開始推行代號“太平洋之路”2,0版的新輪訓計劃。美國《陸軍時報》10月8日稱,美太平洋陸軍司令羅伯特·布朗上將透露,該計劃的最新版本是,陸軍作戰部隊減少轉移頻次,在一些國家駐訓更長時間,這樣有利于各國中高層指揮官更熟悉彼此行動,進一步訓練緊急情況下對接能力,而不是等到危機降臨時才建立聯系,從而更好地借助盟友力量。
美國太平洋陸軍發言人德瑞克,程上校介紹說,“太平洋之路”2,0版輪訓計劃的好處是讓美陸軍有更多時間進行基本戰時訓練,把戰備狀態貫通到戰術級別,進一步增強與盟國軍隊的互動協作能力。美媒透露,盡管已經力不從心,美太平洋陸軍部隊仍然試圖把“太平洋之路”輪訓范圍擴大到印度洋國家,希望把美印“準備戰爭”聯合軍演升級為多兵種聯合演習。
想方設法只為要錢
美媒認為,美國面臨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雙重威脅,海運能力下降的風險已經敲響警鐘,迫使美國海軍重建海運船隊。“如果沒有強大的海運能力,美軍就沒有同大國較量的能力”。
負責海運的美國官員則急不可耐地伸出了要錢的手。美國海事局局長馬克‘布茲比強調,重建美國海運船隊的投入不菲,一艘二手運輸船的采購成本可能在7500萬到1億美元之間,而維護重啟費用接近3000萬美元。如果要采購新的運輸船,招募更多的預備役海運人員,可能需要進一步追加投入。為此。美海軍正試圖降低標準,購買軍民兩用的滾裝船或者快速支援艦。在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案》中,美國國會允許美軍購買7艘商用船只,以更新老化的船隊。
復旦大學海權研究專家馬堯告訴記者,大規模海運動員能力是國家戰時應急動員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結束后,美國在國防建設上出現“重新技術輕老傳統”“重前方輕后方”等現象,對大規模戰爭應急動員重視投入不夠。但這些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美軍擁有的全球首屈一指的戰略投送能力。美國應急海運動員能力的下降只是暫時的,戰時動員需求也沒有那么強烈,美國還可以向韓國等盟國訂購民用船只。目前這些問題更多是成本制約,而不是能力制約。